7月16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奮力書寫‘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活動第十場——“以新型工業化為引領,奮力在現代化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義’”專場新聞發布會。記者在發布會上了解到,淮安市在過去十年經濟總量連續跨過三個千億臺階、實現翻番;近3年GDP年平均增速7.1%;今年以來,延續了平穩向好發展態勢,上半年GDP增速7.1%、全省第二。
發布會現場
“五個努力”在現代化新征程上貢獻更多淮安力量
努力在推動高質量跨越發展上取得新成效。把落細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戰略部署作為當前首要任務,用好改革關鍵一招,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科教文化、城鄉融合、民生事業、生態和安全等重點領域體制機制改革,為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堅持新型工業化第一方略,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第一動力,緊緊抓住項目攻堅頭版頭條,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到“十四五”末,培育形成綠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型裝備制造四個千億級產業,規上工業產值實現翻番,加快打造長三角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集聚區、長三角北部產業科技創新高地;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度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加快集聚優質產業資源和要素;全力加快縣域振興步伐,著力增強產業支撐力、開發園區輻射力和城鎮帶動力,通過3-5年努力,全市域所有縣區經濟總量、工業總產值均超過千億。
努力在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堅持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并舉,加快推進區域協調與城鄉融合,讓更多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堅持高質量充分就業和高水平安全創業并舉,確保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保持同步增長;堅持織牢社會保障網與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并舉,尤其是強化“一老一幼”服務,加快推進縣中振興、醫療高地和文化名城建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增強淮安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
努力在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推動綠色發展上取得新成效。深入實施淮河生態經濟帶、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實施環境綜合治理,高水平建設江蘇美麗中軸“綠心”;加快發展綠色生產力,建立健全以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為主導的高質量發展體系,積極推動生態經濟化和產業現代化,讓綠色發展成為淮安現代化建設的鮮明標識。
努力在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上取得新成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新安小學少先隊員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培養擁有 “四個自信”孩子,全力打造全國紅色資源育人高地,進一步擦亮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書香淮安品牌,高水平建設全國文明城市,加快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充分彰顯“千秋淮揚”文化高地的特色和魅力。
努力在打造高素質干部隊伍上取得新成效。大力傳承和弘揚周總理 “六個杰出楷模”崇高風范,在政府系統進一步強化理論武裝、黨性錘煉和能力提升,以不當“算盤珠”、要做“操盤手”的主動性,不當“二傳手”、要做“主攻手”的責任心,不當“慢郎中”、要做“急先鋒”的高效率,不打“太極拳”、要做“主心骨”的擔當力,扎扎實實、踏踏實實推動各項工作任務落地見效。
咬定重大項目建設不放松
近年來,淮安緊緊聚焦工業強市目標,堅持“項目為王、環境是金”鮮明導向,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政策,推動項目攻堅突破成勢。去年,淮安新簽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超過600個,50億元以上項目32個。可以說,重大項目的突破,成為這兩年淮安工業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新亮點。今年,淮安要奮力實現“4833”的攻堅目標,即協議引資額要在4000億元以上,新簽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800個以上,其中50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30個,當年簽約項目開工300個以上。
對50億、10億和億元以上的項目,分別由各級黨政“一把手”掛鉤服務,帶頭當好服務項目的“店小二”,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加快企業達產達效。去年,淮安新增的列統企業數為“十三五”以來歷年來最多,新增的國家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數,接近歷年的總和。今年,提出了項目建設“1533”工程,即:全年完成工業投資不低于1200億元,新開工超億元項目500個以上,新竣工超億元項目300個以上,竣工項目轉化為列統企業300戶以上。
在產業集群方面,近年來,淮安以工業強市為引領,深度對接融入長三角產業集群分工和省“1650”產業體系,加快構建以“7+3”先進制造產業集群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下一步,將繼續牢牢把握新型工業化這個第一方略,更大力度推進強鏈補鏈延鏈,不斷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改革創新
環境質量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淮安是淮河生態經濟帶引領城市、江淮生態經濟區核心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將持續深化生態文明改革創新,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悉心呵護“水韻淮安”之美,切實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加快打造江蘇美麗中軸“綠心”,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滾動實施年度環境重點基礎設施項目,三年將累計投入82億元、實施257個項目,重點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抓好濕地、綠地、林地“三地”共建,到“十四五”末,力爭創成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加快探索建立生態價值實現新機制,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示范創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深入推進產業園區源頭治理集成創新行動,培育更多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推進先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生態農業價值實現機制,不斷提升產業綠色顯示度和生態附加值,切實把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
加快融入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新格局,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建設淮河、京杭大運河、黃河故道等生態廊道,推動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積極推進洪澤湖、白馬湖等重點跨界湖泊協同治理,著力打造獨具江淮水韻魅力的現代化生態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