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是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補齊文化發展短板的重要途徑,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思路一脈相承,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
今年以來,鎮江市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為載體,以各類文化惠民活動為抓手,“小切口”撬動“大民生”,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完善網絡,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結合城市更新和項目打造,加大社會力量引入,將公共文化服務嵌入各種生活場景,打造小劇場、文博新館、文旅驛站、非遺守望空間、藝術轉角等“小而精”“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120余個,推動文化新空間遍布城鄉,成為群眾高品質文化生活的好去處。提升空間文化服務質量,創排揚劇《門》、沉浸式演出《一眼千年》、丹劇《白蛇·淚落金山》等小劇場精品劇目,推出169場小劇場演出活動和199場藝術轉角特色展示,惠及線上線下群眾近100萬人次。實施“文藝拾光浸潤工程”,以“小陣地”豐富群眾文化“大生活”,獲2023年度鎮江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成果。
提升品質,實施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惠民工程
努力提升惠民品質,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推進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打磨丹劇《鳳先生》、音樂劇《大田》、歌曲《校園變變變》《春江渡》沖刺省文華獎和“五個一工程獎”,16個舞臺藝術類文藝作品以及40件書畫作品參加省五星工程獎評選。統籌開展“文藝播種”“送戲下鄉”“淘文化網”等品牌文化活動,把“送文化”與“種文化”“育文化”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全民藝術普及、“我們身邊的場館”“四季村晚”等各類文化惠民活動近2000場,文化惠民“十百千”工程獲評2023年度全市十佳民生實事。
創新服務,發展多元融合的文旅公共服務業態
始終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努力突破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界限,深入推動文旅公共服務融合發展,更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一方面,積極拓展文化場館旅游服務功能,建設場館數字體驗館,開展“云游博物館”,推出3D、VR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項目,滿足群眾多樣化、分眾化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積極提升旅游景區文化品位,打造金山《白蛇傳》快閃秀、焦山乾隆巡游、北固山劉備招親、南山森林音樂會等景區演藝,開展故事講述、歌舞表演、紅歌聯唱等實景演出,延長游客停留時長,有效帶動餐飲、住宿、購物等產業發展。
凝聚合力,構建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積極整合社會力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全民共建、共享。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部門協同形式打造100余個文旅融合新空間,創新實施“文化指導師賦能工程”,遴選招募126名文化指導師,與文旅新空間配對開展文化沙龍、閱讀分享、書法雅集、非遺展演等活動300余場。積極發揮青年群體力量,聯合教育局、大中小學校組建200余人“宜游鎮江”志愿者隊伍、300余人的文博小志愿者隊伍,參與各類講解、科普、宣傳活動。評選兩屆“青少年文物守護人”,人均志愿服務時長超100小時,進一步充實了公共文化建設新生代力量。
鎮江市文廣旅局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繼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市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創新的思路、務實的舉措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全媒體記者 笪偉 通訊員 王佑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