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未來產業”這一改革熱詞不僅標志著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的主動作為,更預示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方向。未來產業,作為由前沿技術驅動、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新興產業,正逐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背景下,重大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持續涌現,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等新產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要關注產業的未來,更要布局未來的產業。“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今年1月,工信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聚焦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六大方向,對未來產業發展作出前瞻性部署。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發展機遇,加大創新力度,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全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未來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帶動作用強、產業賦能能力強,同時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部署要求,教育部于2020年印發《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指南(試行)》,2021年北京大學等12所高校啟動建設首批未來技術學院,超常規、有組織培養未來技術創新領軍人才。三年來,各學院與50余家科研院所、100余家龍頭企業加強合作,凝練形成了30余個未來技術方向,探索了“多學科交叉、多主體協同、多要素重塑、多出口分流”的未來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產出了一批國內首創、國際領先的科技創新成果,涌現出一批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青年英才,成為促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一支新銳力量。
在未來產業這片廣闊天地里,我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通過深化改革、創新發展、優化環境、培養人才等多項舉措,推動未來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和動力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疾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