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數智技術是數字化與智能化的有機融合。數智化是新型工業化的鮮明特征,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傳統產業數智化的過程,就是在數字化基礎上融合應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智能技術的過程。
如果將傳統產業、企業“人格化”,那數智技術的賦能,無疑可以提高產業“智商”,促進產業生產質效躍升。現實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養豬是傳統產業,但配備自動化設備、自動環控系統的豬場,一改“散亂污”的家庭養豬模式,其生產效率、產業形態得到極大改變。輪胎制造常被認定為“高污染行業”,但依托智能生產管理和光伏發電,輪胎廠甚至也可獲得諸多環保獎項。去年入圍商務部“中華老字號守正創新十大案例”的名單中,就有揚州漆器廠等不少案例屬于輕工、食品產業。這些案例都說明,傳統產業在經過數智技術“洗禮”后,往往會帶來營收和效益顯著提升。
數智技術對產業“智商”的提高,不是個案似的偶發推動,而是有其特定影響路徑。比如,它可以通過打造實時監測與預警系統,降低生產中斷等風險;通過預測生產需求、調整生產計劃、優化生產資源配置,顯著降低生產的單位成本,提升整體效率;提升質量控制與追溯,保障企業品牌聲譽與市場競爭力。這些影響,有利于改變傳統產業粗放型增長方式,實現產業鏈整體向高端攀升。在當下,產業鏈供應鏈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更要推動傳統產業煥新、向產業鏈高端攀升,對一些老舊傳統產業進行數智技術改造、提升十分重要。
提高制造業“智商”要正確認識傳統產業。習近平總書記曾諄諄教導:“不能把手里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這不行。”傳統產業能吸納大量就業人口、貢獻大量稅收,江蘇又以實體經濟和制造業見長,傳統產業體量在制造業中占比大,是江蘇“吃飯的家伙”。事實上,產業是先進還是落后,不能只看起步時間,而是要看產業能否跟上技術革新。傳統優勢產業“底座”厚實,產業向上生長空間才越廣闊。相反,沒有基礎產業和傳統產業做堅實支撐,“高端產業”更不可能憑空而降。當前傳統產業對就業和社會穩定意義重大。從這個角度看,對傳統產業進行數智技術改造提升,而非盲目推倒重來,對穩定就業、防范所謂“資本深化過度”有重要作用。
提高制造業“智商”還要用好數智技術。有專家用“三棵樹木”妙喻產業發展,這對我省提高傳統產業“智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不無啟示。首先,要促進“老樹發新芽”,通過不斷“嫁接”“扦插”等方式,在傳統產業植入數字化、智能化手段,促進傳統產業中發出“新芽”,帶動產業向新發展。其次,要促使“小樹變大樹”,通過打破產業邊界、促進產業融合、加速技術滲透等,實現產品和服務質效提升,讓企業、行業通過數智技術賦能傳統產業更好成長,提升自身適應市場、抵御風險能力。最后,要促成“獨木變森林”,要以產業集群等形式形成技術擴散效應,在上下游縱向延伸、行業間橫向耦合中,實現降本增效、提質擴容,推動傳統產業實現自發的、良性的技術創新共享氛圍。(韓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