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我們迎來第40個教師節。
泱泱華夏,浩浩九州。古往今來,尊師重教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秴问洗呵铩ぷ饚煛分杏校骸吧鷦t謹養,謹養之道,養心為貴;死則敬祭,敬祭之術,時節為務;此所以尊師也?!绷暯娇倳浿赋觯骸敖逃d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绷⒆惆倌晡从兄笞兙?,“教育”二字重若千鈞,新時代的教師肩負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育人才的時代重任,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成為有智慧的“經師”和有溫度的“人師”。
為“經師”者,必須有扎實深厚的學識和求是創新的精神。扎實深厚的學識是教師的立身之本,只有掌握精深的學科和專業知識,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在實踐中夯實教學功底。教師應成為終身學習的引領者,率先成為主動求變的終身學習者,通過不斷學習來適應教育變革的需求,接納新知、吸收新知、傳遞新知、更迭新知,通過終身學習提升自我,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榜樣。人民教育家于漪總說自己“做了一輩子老師,一輩子在學做老師”,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一位青年教師曾隨堂跟蹤于漪3000多節語文課,對于同一篇課文,于漪老師竟從未有過重復的講授。一個學生曾對于漪說:“于老師,你的課我很喜歡聽,但是我自己沒有學會。”在琢磨了很多年之后,于漪感嘆道:“就是這樣一句話,促使我一直在研究課堂教學如何突破原來的框框?!鼻笫莿撔碌木裨谟诶蠋煹纳砩嫌辛司呦蠡捏w現,她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終身學習觀,真正把三尺講臺當作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為“人師”者,必須有崇高信念和仁愛之心。陶行知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句話承載了他一生的教學理想,回顧歷史長河,從“有教無類”的孔子,到“五育并舉”的蔡元培,無數教育先驅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教育思想的發展。近年來,我們身邊也不乏優秀教育工作者的身影:從十九歲起就堅守在偏遠山村的講臺,教育了大山深處兩代人,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孩子們的支月英;近乎苛刻地節儉,卻無私捐贈880多萬元積蓄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教師的盧永根教授;“只要我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臺上,傾盡全力,奉獻所有,九死亦無悔”,把自己的半生都用來改寫大山女孩命運的“擎燈人”張桂梅……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教育的“溫度”,也看到了他們攻堅克難的堅定意志、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和心有大我的愛國情懷。遼闊人生,或逢驟雨疾風,或遇萬壑千巖,但如有良師的教誨與指引,或許就能走上正確的道路,突破命運的藩籬。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苯逃菒鄣氖聵I,廣大教師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心懷“國之大者”,樂教愛生,勇擔時代重任,為推動教育強國建設貢獻力量。(丁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