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實累累,稻香陣陣。在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的美好時刻,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新時代 集福地”鄉村振興文化惠民活動,帶著豐收的喜悅如期舉辦。十里鄉村人聲鼎沸,文化趕“集”讓文明鄉風引領“新農人新時尚”,為國慶假期奉獻出一道道“文化大餐”。
灌南的“大活動”,放入祖國的廣闊天地,卻是鄉村振興的“小剪影”。看中華大地處處是豐收景象,人們的臉上都洋溢著自信、樂觀。“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穩步增進民生福祉”“分類推進村莊建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一件件實事好事讓農民群眾“可感可及、得到實惠”,真正辦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文化惠民為農業增效益。在文化惠民活動的現場,既有讓人拍案叫絕的精彩節目,也有著令人目不暇接的體驗項目,但更多地是帶來了農業發展的新觀念新思路。新時代的新技術已經讓農業生產“深度再造”并實現轉型,而農民觀念的更新必然帶來農村文化的深遠變化。正如2024江蘇省數字鄉村建設工作現場推進會上所強調的,發展數字鄉村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必由之路,必須以信息化培育壯大農業農村新動能。當今,數據正在成為“新農資”、手機日益成為“新農具”、直播已然成為“新農活”。本次活動中“鄉村振興E起來”助農直播,就讓農產品銷售搭上了互聯網的高速列車,也使得農業生產不僅僅是“土里刨食”,更具有了服務社會、放眼中國、溝通世界的文化意義。同時,農業文化的繁榮也會讓更多人關注“三農”,為農業發展導入資源和“流量”,提升發展質量和成效。
文化惠民為農民增收入。在文化惠民活動的現場,通過“文化搭臺”實現“經濟唱戲”,為農產品銷售吸引了客源,也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的光彩。銅爐制作、新集千張等非遺項目,再也不是農民壓箱底的“寶貝”,或者是只有地域性“粉絲”的“小眾”產業,而是走到舞臺中央、來到聚光燈下,為更多的人群所了解、所需要。與此同時,鄉村振興的文化名片,吸引的不僅僅是土生土長的鄉親,更有著假日里返鄉的游子和來自遠方的游客。“一村一品”聚合著農文旅的“大”產品,“假日經濟”會為農民增收添動力。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留得住鄉韻、記得住鄉愁”將成為全社會精神生活的重要量表,Village Walk也必將會與City Walk一樣火爆出圈,帶著人們看村景、品村咖、住民宿、逛大集,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文化惠民為農村增活力。在文化惠民活動的現場,啟動了文明鄉風建設工程,又為群眾性文藝展演拓展空間、聚攏人氣。文明鄉風,展現的是新時代農民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和文明和諧的社會關系,需要用農民群眾樂于接受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宣傳啟發、鞏固拓展,并充分體現農民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地位。同時,質樸的農民群眾雖然習慣了平和寧靜的鄉村生活,但同樣有著對高質量精神文化活動的渴求,同樣是藏龍臥虎、人才濟濟、不缺“大師”。熱情有時更需要“點燃”,創意有時更需要“激發”。能跳起廣場舞離不開領舞者,能扭起大秧歌離不開鑼鼓隊。要讓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更需要鄉村文化活動的組織者,順勢而為、主動作為,為紅紅火火添一把“柴”,為熱熱鬧鬧攢一股“勁”。而農村的這份“活力”,也必然會生成鄉村振興道路上的闖勁、韌勁、干勁,成為建設新時代新農村巨大的精神動力和實踐偉力。
與早已為社會各界所熟知的“村BA”“村超”“村晚”一樣,越來越多的文化惠民活動的創新探索,勢必為鄉村振興厚植文化底色、注入文化力量,讓“華彩樂章”奏響在中華錦繡大地上。(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