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23年底中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約2.2億,預計2030年,中國將進入老年人占比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今年10月是全國第15個“敬老月”,老齡工作事關億萬老年人、家庭福祉和國家發展全局。
近年來,江蘇常州深入貫徹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聚焦老年人的“急難愁盼”和多元化、多層次的服務需求,完善老年人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和健康服務體系,積極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高質量打造“常有頤養”民生名片,老齡事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三大支柱”再升級 多元服務托舉幸福“夕陽紅”
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是解決傳統“家庭養老”壓力的重要途徑,常州市近年來著力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品質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大支柱。
“現在,住在家里舒心多了!”家住常州的83歲成彩鳳老人一直有個心愿,就是把自己住的老房子收拾一下。此前,為了照顧鄰居和為老伴看病,成彩鳳花掉了大部分積蓄,為此她省吃儉用,舍不得喊人來翻新老房子。
近年來,常州以財政資金保障大力推進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成彩鳳老人的老房改造夢終于實現了。經過民政部門的適老化改造,老人家中的墻面、浴室、電線開關、燈具都進行了適老化改造、翻新,還配備了相應的洗浴及輔助設施。
據了解,常州目前已實施老舊小區無障礙建設274個,累計實施家庭適老化改造1.3萬戶,今年,常州出臺《關于深入推進全市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工作的通知》,落實財政資金1800萬元和慈善資金225萬元予以保障,將繼續為1萬戶老年人家庭開展該項服務,讓老年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穩穩的幸福。
除此之外,常州還結合社區和社會力量,打造家門口的養老機構,為老年人解決家與養老的后顧之憂。
在常州經開區戚墅堰街道站北社區有一家“不賺錢”的養老中心——樂祥康養樂園。這是常州第四家“不賺錢”的養老中心,由社區通過招商引進,不管年紀多大,老人來這里一天僅收費1元,如果老人本身是養老中心志愿團隊的一員,還可免收費用。
養老中心與社區居家養老相結合,不提供住宿服務,但提供了觀影、棋牌、歌舞表演等娛樂活動的場地,特色康養體驗區內設置有免費按摩、泡腳、血壓測量等功能。每家門店除志愿者外,僅有兩名常駐員工,其他大部分適老服務均通過AI等智能化康養設備完成。
在開業近兩年時間里,這家“一元一天”的養老中心幾乎天天爆滿,優質的養老服務獲得了當地老年人的一致好評,有的老年人已習慣每天來活動中心打卡,不少老年人加入了志愿者隊伍,儼然把這里當成了第二個家。
如今,在常州已有各類在業養老機構112家,58家鎮(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與居家養老一起,助力高質量打造“常有頤養”民生名片取得積極成效。
“數字鴻溝”變通途 智慧養老開啟銀發幸福“新未來”
“這塊大屏上實時顯示的是老人的心跳、血氧、睡眠以及在床、離床情況。同時,借助微信小程序,工作人員和老人子女可以隨時查看老人情況。”10月9日上午,在三井街道蘭翔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工作人員潘美芳演示照料中心引進的毫米波數字看護設備。這套設備試運營已近一年,目前實現10個床位全覆蓋,在無穿戴的情況下,能精準監測老人是否跌倒以及呼吸心跳、睡眠質量等情況,給工作人員和老人家人帶來了不少便利。
科技賦能之下,養老事業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賦能下正駛入發展的“快車道”。如今,在新北區的養老院里,智慧元素隨處可見。在新北區奔牛鎮的常州首家5G智能養老院里,入住老人的養老訴求、健康狀況、護理水準都會通過智能平臺上報給相關部門,子女也可通過平臺隨時查看敬老院對老人的生活照料等服務。
此外,常州新北區還建立了“智慧養老安全監管平臺系統”,該系統由老年人基礎數據庫、呼叫中心、機構養老管理、安全監管等“一庫一中心N系統”組成,通過接入監控攝像、用電探測、獨立煙感等硬件設施,即時顯示15項安全數據,對區內所有養老機構實現“一臺統管”,有效破解養老服務和運營監管難題。
同時,常州市還依托政務智慧平臺,推動居民養老高頻服務事項線上與線下融合、智能與傳統互補,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創造更便捷的養老環境。
在常州南大街街道,工作人員持續推廣線上“多維度場景”服務,依托“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網上辦事服務大廳”、“江蘇智慧人社”app、“江蘇稅務社保繳納”小程序等平臺,全方位構建網端、掌端相結合的線上服務。街道通過“小楠社工微課堂”平臺,云端發布“暖心居保”政策指南視頻,為群眾解讀居保政策,云端視頻分享還涉及人社、醫保、民政、殘聯、衛健等各類老年群體關心的高頻政策。線下借助“鐘情桑榆”平臺載體,開展“智慧助老”、“暖心服務集市”等專題活動宣傳城鄉居保政策,使居民群眾在社區生活中即能了解居保政策,激發參保積極性。舉辦“踏青齊梁行”、“書海暢游”、“老年攝影技能提升”等文體活動豐富城鄉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從“舌尖”暖到“心間” “一餐熱飯”解鎖幸福“享老”新密碼
“這個社區食堂非常好,我從家里走過來頂多10分鐘。以前,每到中午就為吃什么發愁,現在不愁了!”最近一段時間,常州經開區戚墅堰街道圩墩社區81歲的談宏達總到社區食堂吃午飯。
據了解,戚墅堰街道社區食堂今年6月正式營業,面向全年齡段開放,是戚墅堰街道首家社區食堂,面積有300多平方米,由街道引進第三方餐飲企業進駐運營,采取中央廚房配送模式,每天午餐的菜品有30多個,價格比外面餐廳低2元—3元。針對老年人口多的實際情況,社區食堂還推出了適合老年人的低糖菜品,注重營養搭配,受到附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熱烈歡迎。
解決老年人的一餐熱飯,雖是“小事”,卻折射著“民生大事”。常州高度重視老年助餐工作,連續三年將老年助餐點建設作為民生實事項目高位推進。目前,常州全市已建有老年助餐點417個,日均供餐1.79萬份。
在城區,常州結合“15分鐘養老服務圈”配套布局,建立公辦民營有效銜接、優勢互補的多層次、市場化“銀發助餐”供給體系。在荷花池街道,社區食堂由第三方“常州市迎桂餐飲有限公司”運營,營業時間為6時至20時,提供全域全年齡段三餐服務。其中,60周歲以上老人在10時至14時之間用餐,按照不同年齡段享有不同優惠政策,結賬時只需刷臉支付即可享減免優惠。餐廳環境整潔,配餐間、消毒柜等設施設備齊全,內設自選菜區,每日提供營養健康、葷素搭配、安全放心的餐食,輻射周邊社區,讓居民就近吃上暖心飯、放心菜。
為提升服務效率,常州還在養老服務監管平臺中嵌入助餐系統,對運營單位、助餐對象、助餐標準進行管理,實現助餐數據實時記錄、助餐補貼精準結算。目前,常州全市已有170家老年助餐點配備了刷臉、掃碼等智能結算支付終端,提升了服務便捷性和數據準確性。
此外,社區食堂并不僅僅提供餐飲,也努力與社區居民建立聯系。助餐服務以社區食堂為平臺,融入志愿探訪、文體活動等個性化服務,面向全齡段人群開放。天寧區組建“膳行”送餐服務隊,志愿者利用送餐上門,對行動不便、獨居留守老人開展探視關懷;溧陽如意小食堂在“餐前10分鐘”開展健康科普、防詐騙知識講座,巧變“小餐桌”為“微課堂”;常州經開區與順豐快遞合作送餐上門,助餐點也為快遞小哥優惠供餐,同時解決了兩類人群用餐難題。(時晟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