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10期南京青年電商助農實訓營,幫助500名大學生、青年新農人提升電商創業就業技能”是南京市年初確定的民生實事項目之一。截至目前,走進10余所在寧高校,培訓在寧青年大學生1400余人次,開辦“青春e行 建功鄉村”南京青年電商助農實訓營13期,組織662名大學生和青年新農人走進美麗鄉村實地學技能,提前完成項目目標。
實訓營有什么內容?青年能學習到什么?記者走進一場場熱火朝天的訓練場景,感受青年大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與成果。
一場決賽,45分鐘賣了13萬元農產品
10月22日下午,南京傳媒學院內傳來此起彼伏的“吆喝聲”,這是南京市青年互聯網助農營銷專項賽的活動現場,大賽以“青年直播電商助農”的形式,通過以賽代訓、以賽代練,提升青年人數字化產品應用和社媒運營實力。這也是南京團市委組織的“青春e行 建功鄉村”南京青年電商增收致富能力提升行動的收官賽。
“歡迎大家來到青春e行直播間,進到直播間的小伙伴給我們點個關注哦……”活動現場,50組青年選手紛紛化身主播、助播、策劃,拿出實訓營期間學習到的新本領,在直播間推介茉莉六合菜籽油、浦口永寧青蝦、高淳固城湖大閘蟹等特色農產品。
45分鐘的決賽里,50組直播團隊銷售了1068單,帶貨金額高達13萬余元。
專項賽于7月1日正式啟動,分為短視頻、直播電商助農兩個賽道,覆蓋南京各板塊和25所高校。累計征集短視頻作品1215個、線上相關話題播放量累計超過2.3億,發動537組青年參與直播,在線銷售各類助農產品2.9萬余單,累計帶貨金額達201.06萬元。
決賽當天的賽場外,同樣熱鬧非凡。企業們紛紛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積極展示著自己的產品,搭建起青年與農業、線下銷售與線上電商之間的橋梁。
浦口區樂水莊園家庭農場的農場主劉永江帶來了自家的陽光玫瑰,顆顆飽滿、晶瑩剔透;江蘇金劉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則帶來了鹽水乳鴿和鴿蛋等特色產品,銷售員位永昌熱情地向過往的人介紹著。
南京團市委權益與發展部部長武友楠表示,活動的設計初衷在于將大學生就業的實際需求與鄉村振興的迫切需求巧妙融合。在互聯網營銷和電商直播蓬勃發展的當下,希望通過此次活動,引導青年學子掌握直播技能,深入鄉村,一方面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另一方面加深他們對南京的歸屬感和情感聯系。
三年組織千余名青年走進美麗鄉村學技能
白墻黛瓦的村莊、獨具韻味的拱形水橋、令人向往的田園風光……金陵水鄉錢家渡是江蘇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之一。學員們把這里當成考場,用手中的一部部手機拍出“鄉村大片”。
圍繞手機拍攝、短視頻創作、直播帶貨等內容,在一群公益講師的指導下,青年們通過三天兩晚的“培訓+實踐”,掌握新賽道的實踐技能。
實訓營不僅是對技能的一次鍛煉,更是一次心靈的觸動。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大二學生朱芯樂在培訓后坦言:“走進鄉村,參與實訓營,我們用創作為美麗鄉村代言。在這里,我們學會了團隊協作,敢于創新,更學會了在挑戰中尋覓機遇。”
把田野熱土當作廣闊課堂,用所學知識開展電商助農,他們正努力成長為農業領域的“領頭人”、共同致富的“帶頭人”。
在高淳區東壩街道的和睦澗村,實訓營的學員們深入田間地頭,參觀稻米合作社和鄉村民宿,了解水稻的種植與收割過程,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流程,以及鄉村旅游的發展狀況。
南京農業大學市場營銷專業大二學生張云霞表示,電商運營的各個環節在實訓中都有體現,特別實用。學員們共創作了70余篇“美麗鄉村短視頻”,用手機捕捉鄉村美景,用視頻講述鄉村故事。
自2022年啟動以來,實訓營講師團已走進20余所在寧高校,組織1687名青年走進美麗鄉村學技能。
沉浸式培訓,為青年種下返鄉創業“種子”
走進溧水區洪藍街道上莊村的臺寧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果園里紅彤彤的紅美人柑橘、太秋甜柿掛滿枝頭。一大早,“草帽哥”許志君就和員工一起將一箱箱新鮮的太秋甜柿搬運到運輸車上,發往江蘇、上海、浙江等地。
許志君的老家在福建,妻子是溧水人。2018年,他在上莊村流轉了670畝土地,建起生態農業園,主要種植火龍果、芭樂等熱帶水果。許志君經常戴著一頂草帽在果園勞作,因此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草帽哥”。
2022年參加首屆南京青年電商助農實訓營,是“草帽哥”第一次踏入電商領域的大門。自那以后,他就化身為網絡達人,目前全網粉絲超一萬人。利用視頻引流,每年有3萬—5萬人來果園采摘游玩。
“草帽哥”許志君還利用網絡讓紅美人柑橘成了當地的網紅水果,還帶動周邊近百戶村民增產增收,先后獲得蘇貨新農人互聯網營銷大賽優秀獎、江蘇省新農人達人優秀獎等。
通過實訓營“沉浸式”電商實訓,青年大學生們系統學習了電商知識,更是種下返鄉創業的“種子”。
“年初,我參加了實訓營,get到了電商促進產品銷售的新技能,趁著假期我升級了家里的水產網店,目前已經實現營收累計超100萬。”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張慶瑞分享。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生刁文彤也是鄉村振興志愿者,她計劃在未來幾年深入鄉村一線,利用所學電商技能幫助農民拓寬銷售渠道,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余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