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擴大了,拳腳也能施展開了。”淮安展德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是省級專精特新企業,主打產品硒鼓鼓芯供不應求。不久前,公司順利拿下一墻之隔的淮海半掛車地塊37.8畝土地,解了提升產能的燃眉之急。看著腳下的土地,公司副總經理屠燦紅笑容燦爛,滿懷憧憬。
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寸土寸金關乎國計,一壟一畝承載民生。今年以來,江蘇淮安將“空間要素足不足”列為重點解決的五個問題之首,有效破解低效閑置工業用地盤活難、處置難、利用難問題。截至目前,已盤活閑置低效用地1.47萬畝,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打好法治牌——
低效用地“騰出來”
“多虧了你們,不然還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開工。”看著騰退一空的廠房,篤正電子科技(盱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激動不已。不久前,該公司在盱眙縣拍得1萬平方米閑置廠房,原承租戶卻不愿搬遷,企業落地投產陷入僵局。
“多耽擱一天,損失就多一分。”就在企業負責人心急如焚之際,盱眙縣司法局聯合縣法院成立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小組,派出金牌調解員進廠調解。工作小組動之以情、曉之以法,在一周內解決了騰退矛盾。目前,篤正電子已全面建成投產,實現納稅190萬元,帶動當地30余人就業。
有地,項目才能落地。難題是:一方面,新上項目一地難求;另一方面,閑置低效用地在“曬太陽”。用地“低效”和發展“高效”的矛盾如何破解?淮安以法律為準繩,通過“點燃”制度和隊伍“雙引擎”,確保工作合紀合法,騰退工作透明規范。
啟動制度“引擎”。市級層面強化統籌,出臺《關于推進低效閑置工業用地盤活利用法治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確立依法推進等3大原則、明確法制審核等5項任務,搭建起“四梁八柱”;縣區層面著眼實操,出臺《清江浦區低效閑置資源處置盤活法治保障工作規則》等細化規程,制定《盱眙縣處置低效閑置企業(資產)暫行辦法》等具體辦法,編制《淮陰區工業用地質效提升協議書》等格式樣本,層層拓展,精細補充,形成制度矩陣。
激活隊伍“引擎”。市本級成立低效閑置工業用地盤活利用法律服務團,對各縣區提請研究的有關重大疑難復雜問題進行論證和指導;各縣區整合法制審核、公證、調解、應訴等多方資源,建立由相關局主要負責同志牽頭抓總、分管負責同志件件參與、業務科室專人負責的工作模式,及時呼應低效閑置用地處置法治需求。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高效集成的低效閑置用地盤活利用法治保障體系。
算好經濟賬——
存量資產“活起來”
常言說:“千難萬難,征地拆遷第一難。”閑置低效用地盤活工作資金需求量大、涉及利益關系復雜、利用周期長。對此,淮安不搞“一刀切”,而是分類施策,對于愿意配合的低效企業,采取市場化手段進行盤活,達到“無需‘騰籠’也可‘換鳥’”之效。
以淮安經開區為例,該區首選以清促投、增資擴建,原企業自身通過新追加投入和新上生產線完成技改擴能,無需政府重新招商、投入成本,將原有的“低效地”變為“高產田”。如盛耀工業項目,原企業通過新建廠房、新上航空座椅生產線,年產值達3億元,新增就業崗位150個。
加資金,“強筋健骨”;換主體,“洗筋換髓”。淮安還鼓勵項目嫁接,利用原低效資產引入新經營主體,經營主體之間進行股權交易、資產收購等,政府僅需把控新項目準入即可盤活宗地,無需投入其他成本。如偉盛機械地塊,成功引入金利達包裝購買此低效用地,投資5000萬元新建了鋼結構廠房等建筑,并迅速投產達效。
對確要騰退的項目,淮安注重土地整合連片,力求“織大網、捕大魚”。如清江浦區金象路兩側分布了小散企業18戶,畝均稅收不到2萬元。通過國有平臺收購,該地塊道路兩側全部推平,騰出300多畝工業用地,同時取消橫亙之間的金象路,實現了500多畝工業用地拓界連片。
如今在淮安,各縣區(園區)正結合本地產業布局規劃、企業整體質態、用地需求急緩程度等因素,重點關注產業契合度、投資強度、綜合效益等指標,形成低效企業庫,“一企一策”制定盤活方案。
把好準入關——
優質項目“引進來”
“有專家把關,我們簽約更放心。”某生物科技企業擬投資10億元,分兩期建設,占地面積60畝,是清江浦區新引進的高科技項目。在收到招商引資協議合法性審查申請后,清江浦區司法局立即安排盈科所、天哲所的兩名法律顧問共同審查,及時反饋審查意見,保障項目順利簽約。
“騰籠”是為了“換鳥”,那么,如何確保招來“金鳳”?淮安創新機制,嚴把項目準入關,各縣區設置準入門檻,強化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供應管理,從源頭避免新增低效企業。
各開發園區打破信息壁壘,避免不符合入園標準的項目進駐,部分開發園區對擬出租廠房企業報備的信息進行核實和審查,定期對租賃項目的質效、合同履約情況進行跟蹤評估,提升產業園區整體質效。
各部門立足實際,各出奇招。如市工信局牽頭制定《淮安市產業發展投資監管協議》,明確項目投資強度、產業類型、畝均稅收、能耗強度、轉租限制等約束性條款,合法合規設置項目退出機制,建立政府和投資主體義務和權利對等的法律關系;市司法局從法律角度引導相關部門規范產業規劃編制和制度管控,明確企業項目準入和禁入標準,讓新項目、新產業落地“有法可依”,提升企業用地效能。
一項項務實舉措,變“沉睡土地”為“發展活水”,為淮安促進優質項目落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添力。
融媒體記者 王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