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他們說,“我是外國人,但我不是‘外人’!”
行走中國大地,他們是見證者;
講述中國故事,他們是傳播者。
江蘇新聞廣播融媒體報道:
《老外不見外》
看“洋眼”里的中國脈動,
讓世界感知真實的中國。
“昨天是我到達這里的第一個晚上,今早起來的感覺就像是在家里一樣。沒有什么能比‘鎮江是我的第二故鄉’更能表達出我的想法。”漫步于秀麗的鎮江市南山公園中,諾伯特·艾格爾熱情地分享著自己與這座中國城市的深厚情誼。
(艾格爾在鎮江市南山公園內)
作為德國曼海姆市前第一副市長,艾格爾曾上百次訪問中國,成為江蘇省人民友好使者、鎮江市榮譽市民。今年10月底艾格爾的這次再訪鎮江,少不了老友重逢。
“艾格爾博士,曼海姆市路易森公園中國園林多景園里的茶館已經有20多年歷史了吧?”在鎮江一家老字號鍋蓋面店里,老友李鴻寶向正在吃面的艾格爾問道。
(多景園風景照)
“茶館馬上就要滿24年了,我們總是感到很高興看到德國客人和中國客人來吃中國菜、喝中國茶。”艾格爾回答說,“人們坐在茶館里,感覺就像坐在鎮江,坐在中國江蘇省。”
艾格爾與二十多年老友李鴻寶所談到的中國園林,正是二人友誼的起點。早在上世紀90年代,艾格爾便在多次到訪鎮江后萌生了將這里的中國園林“搬到”德國的想法。
1999年,時任德國曼海姆市第一副市長的艾格爾與鎮江簽署了關于建設中國園林的合同,正式促成了中國園林“多景園”落地曼海姆市。在鎮江北固山的甘露寺內,有一座宋代所修建的多景樓,曼海姆市的“多景園”由此得名。園林占地約6000平方米,是目前歐洲最為完整的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群落之一。作為多景園工程總指揮的李鴻寶回憶:“假山工、木工、石工、瓦工等等,這些全部是原汁原味用中國江南、江蘇的材料在那里建造起來的一個中國園林。并且建造之后在當地很轟動,效果很好,被評為德國最佳的風景景點之一。”
(多景園內的中國鎮江文化周活動現場)
艾格爾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多景園”落成后的頭十年就接待了40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除了歐洲各地的游客前去品茶聽曲,還有不少德國新人在園內拍攝婚紗照。“中國園林及茶館的影響力不僅僅是在德國,在整個歐洲都很受歡迎。多景園建成后,我在那里接待過來自奧地利、法國等地的市長,他們都對中式園林很感興趣。”艾格爾說。
在艾格爾2018年開始專門為鎮江所寫的《揚子江畔的明珠》一書中,“多景園”的建成被譽為鎮江市與曼海姆市“友誼的加冕”。在這本書中,艾格爾還記錄了自己所親眼見證的鎮江這座古城的喜人巨變。
“這本書叫《揚子江畔的明珠》,它主要基于我過去30年與鎮江的交流,講述鎮江市的發展和提升。”艾格爾拿著這本書介紹,今年3月,書籍中文版首發儀式在鎮江舉行,至此,這本書完成了中、德、英三種語言版本的發布,并在歐洲和中國都收獲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艾格爾在鎮江拜訪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周寶康)
艾格爾在創作《揚子江畔的明珠》6年后,萌生了再為自己“第二故鄉”寫一本書的想法。為此,他走訪了鎮江諸多企業、高校和研究會,并拜訪了幾位非遺傳承人。
“在德國,人們會說‘中國速度’,而在過去的四十年間,我對此深有感受。”艾格爾表示,在他看來中國六年的發展速度,相當于在德國的四十年,甚至是六十年,因此自己更加要紀錄下這里的新變化。
(中德青少年足球交流賽合影)
艾格爾為了促進城市間的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所做的事情遠不止于此。2016年,他還促成了曼海姆正式與山東青島締結為友好城市。現如今,鎮江與曼海姆兩座城市間在經濟、文化、體育等多領域進行了深入交流,比如他與中國男足前主教練施拉普納等共同發起了多屆“中德青少年足球交流賽”,促成鎮江U16青少年足球隊多次赴德參加比賽。
(艾格爾在鎮江市開展講座)
“我曾帶過五六個大團隊來到中國,有些團隊人數甚至超過100人。”艾格爾分享,每一次團隊里都會有人跟自己說:“他們在中國所經歷的一切,與他們在德國所聽到的和所看到的完全不同,而且都是積極方面的不同。這是友城關系最重要的部分,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
(德國曼海姆市)
如今,諾伯特·艾格爾已經過完了85歲的生日。他無法確定自己的身體條件是否會允許他繼續每年都來中國走一走、看一看。但他很自豪地告訴記者,自己已經為中國和德國不同城市間的跨文化交流搭建好了橋梁,未來將有更多的中德城市間友誼之花因此綻放。
“我一直致力于在城市間搭建文化橋梁,這在很多方面也已經得以實現。我從一開始就堅信與鎮江的友城關系的質量,兩地已經有了20年美好的友城關系。”艾格爾同時表示,“我的暢想和期待是,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互相建立聯系,讓人們相互了解。”
總策劃:季建南 王衛剛
總監制:李軒 嚴園園
監制:張倩 陳凌云
記者:王文歡 林若瑄
視覺優化:馬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