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生態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江蘇省溧陽市將“兩山”理論與當地實際相結合,以生態環境建設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高質量發展路徑,為其他地區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范例。
“兩山”轉化,生態引領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溧陽市緊扣時代脈搏,踐行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核心的“兩山”理論,明確以生態環境建設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的發展方向,為本地高質量發展找準了戰略定位。“下游買、上游治”的發展模式頗具創新性,通過取得上游土地使用權,在經營過程中實施生態修復,不僅有效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還大幅節約了下游的生態治理成本,為跨區域生態合作與“兩山”轉化提供了新思路。持續推進“鐵腕治氣”“重拳治水”“科學治土”,使溧陽市全域旅游環境得到極大優化,空氣質量優良、水質達標情況良好,這些優質的生態指標為旅游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使得天目湖白茶等當地特色產品因生態優勢而更具市場競爭力,充分釋放了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潛力。
文化鑄魂,文旅深度融合促高質量發展。溧陽市深刻認識到文化在旅游中的“靈魂”作用,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狀元文化、愛情文化、藝術文化、飲食文化等本土文化資源,為旅游業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有效滿足了不同游客群體的多樣化需求。以不同文化主題為依托,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文化旅游產品,比如,圍繞紅色文化推進“紅色旅游”+“紅色教育”+“鄉村建設”融合發展,形成黨建精品線、示范片;針對不同受眾,開發出狀元閣、神女之心、方所文化村、大鵝密碼等各具特色的旅游項目,不斷提升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串珠成鏈,開辟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溧陽1號公路”的打造堪稱點睛之筆,其作為連接全市各類旅游資源的重要紐帶,將景區景點、鄉村旅游點、美麗鄉村、特色田園鄉村等有機串聯起來,形成了全域旅游的發展格局,同時對外連通周邊縣市,促進了區域間的文化、經濟交流,為游客提供了更為便捷、豐富的旅游體驗。特色田園鄉村串珠成鏈,成為隨手一拍都是風景的“網紅打卡地”,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旅游。游客們在享受美麗山水湖泊和獨特田園鄉村風光的同時,也把沿線的特色農副產品帶向千家萬戶,帶動沿線農民增收,造就名副其實的綠色生態之路、全域旅游之路、共同富裕之路。
踐行“兩山”理論,溧陽市走出了一條文化與旅游“珠聯璧合、交相輝映”的高質量發展新路,為繪好“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畫卷持續注入強勁動能。面向未來,在深度挖掘和推出文化旅游產品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制定系統性的本土文化傳承發展計劃,進一步彰顯文化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的“靈魂”作用。此外,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進一步完善生態資源交易市場和生態補償制度,讓生態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經濟優勢,提升“兩山”轉化的效率和質量。(作者: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常州大學基地研究員 劉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