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
信息時代,有“智”方能贏得未來。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以及大數據的應用,使得各行各業能夠利用智慧提升效率。“智”,不僅代表著科技的進步,更意味著對未來生活方式的重新定義。網絡優化升級將推動智能經濟快速崛起,智能社會大幕正在拉開。無人駕駛在國內多地上路測試,智能商街擁有越來越高的人氣,智慧城市讓生活高效便捷……隨著5G商用,人工智能得到大范圍應用普及,智能經濟成為新熱點。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企業已經超過4500家,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接近5800億元。人工智能與其他戰略性產業緊密耦合,已成為牽引產業升級的原動力、孕育新質生產力的新引擎。
近日,“漢語盤點2024”揭曉。2024“年度字詞”年度國內字為“智”,年度國內詞為“新質生產力”。如今,人工智能已逐漸融入多數國民經濟大類,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使得它在數字經濟中的應用更加廣泛和深入,為各行各業的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提供著重要支撐。“智”與“新質生產力”的結合,不僅意味著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也預示著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刻轉型。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今天,我們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表現亮眼;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謀“新”重“質”,遠程操縱300公里以外的手術機器人,無接觸為患者完成高難度手術,時延竟不超過6毫秒。紫金山實驗室是全國科技創新平臺的一個縮影,其所承載的使命,是要促進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真正推動中國的高科技立于世界之巔。
推進傳統產業煥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面。江蘇作為制造大省,傳統產業貢獻了全省五成以上的工業利潤、六成以上的營業收入和大量就業機會。江蘇大力推進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力,量子技術已被納入江蘇省超前布局的前沿性未來產業,
發展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要靠人才實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我們大力培育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創新團隊,讓更多“千里馬”競相涌現、各盡其才,激活創新動力,不斷提升生產力質態。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經濟發展的信心來自蓬勃的新質生產力。我們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國經濟必將在提質增量中穩步前行。(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