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是一部熱氣騰騰的“流動史詩”,折射著中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日前2025年春運火車票正在火熱銷售,全國春運電視電話會議研判,今年春運期間,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達到90億人次左右,規模可能會創歷史新高,這龐大數據的背后是更大的發展潛力、更強的消費動力、更足的經濟活力。
跨越山河,“回家”是中國人最美的“情話”。40天的時間里,近90億人次將踏上旅途,帶著歸心似箭、期盼團聚的喜悅,借助現代多元化出行方式,完成一場全民大遷徙。作為“國民級”首選出行方式,鐵路部門承擔著輸送數億人次的重擔。而今年春運,鐵路部門沒有讓人失望,深入市場了解出行需求,做到按需開行、合力優化資源配置,“預約購票服務”上線,實行新列車運行圖,熱點地區線路調整、升級列車服務,用行動讓旅客回家的道路更加順暢、讓趕路的身影更加從容。
保通保暢,是“鐵路”與“人民”的雙向奔赴。2025年綜合運輸春運自1月14日開始,至2月22日結束,共40天,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創歷史新高,安全生產、應急保障、保通保暢任務艱巨,鐵路部門給出了自己的“終極答案”。運能不足?啟用春運列車運行圖,增加道路水路運力投放,優化調整航線航班,加強客流集中地區、緊張方向運輸組織調度,增開臨客列車、夜間高鐵、加密班(航)次,提升大客流集疏運效率,讓旅客無后顧之憂;團體購票困難?開設“購票信息預填優化試點”專區,開行專列、包車廂、預留席位、公鐵聯運,只為特殊群體能夠舒適回家……從被動服務到主動服務,鐵路部門以民為本、為民發車的初心,開行方向永遠都是朝著民眾需求的方向,下足守護民生的“繡花功夫”。
智能服務,是“科技”與“生活”的靈魂碰撞。溫馨出行是眾望所盼,我們欣喜地看到交通運輸部門,紛紛使用“黑科技”加持,讓旅客共享現代交通文明。“飛龍”、“金鳳凰”、“復二代”和“綠巨人”等復興號系列動車組全部投入運營,科技感滿滿的“復興家族”將帶給旅客更科技化的出行體驗;客運智能服務機器人“大展身手”,為春運帶來無限可能;警用巡邏機器人全天候保障站內旅客安全;智能化候車站房的精心設計為旅客創造舒適的候車環境;“智能充電座椅”、“智慧健康小屋”等種種煥然一新的“黑科技”,以更高效率、更高品質、更好保障的服務,讓回家的路變得更加“智慧”,讓“流動的中國”變得更加溫馨。
孤勇前行,是“大家”與“小家”的奉獻犧牲。無論是硬件的改造還是軟件的升級,無論是速度的提高還是服務的優化,都離不開鐵路的“安全”。此次春運人流高峰和疫情高峰迭起,成為近年來不確定性最大,形勢最復雜,面臨難度挑戰最多的春運。為了讓上億旅客平安舒適歸程,千萬鐵路人加大安全排查力度,以最大能力、最佳狀態、最優服務千方百計打通旅客出行從起點到終點全鏈條、各環節的安全問題。他們用堅守,點綴著城市的繁華,保障了旅客節日正常出行,讓歸家的人們感受到冬日的一絲暖陽。
細致入微見真情,貼心服務暖歸途。“年”對于每個國人來說,都有著特別的意義,春運則寄托著無數家庭團聚的重擔,過好中國年從春運開始,從每個旅客的腳下開始,相信在交通部門的不斷努力下,人們在春運回家路上的腳步一定會更加從容,心頭會更加暖意融融!(霍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