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清新,花香濃郁,農房庭院整齊排列,道路縱橫交錯,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新豐鎮全心村,處處都能感受到這個美麗鄉村正煥發文明新氣象。作為全國文明村,以“中國郁金香第一花海”的荷蘭花海景區為依托,全心村找到了小康之路的密碼,探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路徑,開出了一朵經濟、文明齊頭并進的雙生之花。
△ 當地村民在離家不遠的種球種植和試驗基地上班,在獲得穩定收入的同時,也找到了自信和快樂。
規范治理
打造美麗鄉村
雖然還沒到郁金香集中盛開的季節,但荷蘭花海景區依舊五彩斑斕,最早的一批郁金香已完美綻放,景區內處處展現著生機與活力,吸引著游客前來拍照觀賞。
走在全心村寬敞的道路上,路邊河水清澈,路旁綠植護道,乍起的微風吹皺河水。路旁風格統一的別墅在明媚的陽光下顯得格外美觀,遠遠可見幾位婦女正在自家門前忙碌。“現在這條河干凈多了,水也更清澈了,河道兩邊鋪滿了綠植,大家都喜歡來這里散步。”村民王阿姨笑著說。如今村子越來越美,晚上燈光通明,還能跳跳廣場舞,生活環境完全不輸城里。
2001年,全心村與曙光村、益北村合并。改變村容村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合并后要打的第一仗。村內對“濕地、田園、河網、湖泊”等生態景觀進行全面保護修復,深入開展“清潔鄉村”行動和環境整治工作,細化河道、路道、路橋接點等關鍵部位的整治方案。一系列工程的實施,讓村民感嘆“天都比別處藍”。
“人居環境是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重要基礎,只有環境好了,才能真正吸引更多人才返鄉置業、創業,助力鄉村振興。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全心村黨總支書記奚圣軍介紹道。全心村是全國文明村、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始終堅持生態、生產、生活有機融合,打造優美宜人的生態環境,同時構建高品質生活空間,布局特色產業集群。
融合發展
促進全面振興
“在景區養護花草,比以前干農活輕松多了。每天跟花打交道,心情也非常好,干活特別有勁。”每天清晨,61歲的王翠銀就和老伴一起,到離家不遠的種球種植和試驗基地上班。王翠銀在這里工作8年了,工資每天75元,老伴每天工資80元,兩人工作都不算太累,相比在田里干農活,他們更愿意在這里上班。
今年75歲的村民徐俊成,退休后就在種球種植和試驗基地上班,負責工人的分工和工作協調。因為離家近,在這里上班,既能照顧到家里的責任田,又增加了一份收入,一舉兩得。這里的工作很受村民歡迎,平常基地有澆水、運輸、除草等工種,工人年收入在3萬元左右。
荷蘭花海郁金香種球基地技術人員劉麗華說,他們與村里勞務合作十多年了,目前共提供就業崗位263個。作為荷蘭花海景區核心區所在地,全心村許多村民從棉農變花農,在獲得穩定收入的同時,也找到自信和快樂。
除了花卉產業帶動就業,全心村還在探索“家門口”的致富渠道。村民看到村集體種植小蔥成功后,紛紛利用家前屋后進行種植,發展庭院經濟,目前已有600多戶加入。按照戶均種植四分地測算,可實現每戶年增收4000元。村民仲亞喜退伍回來,創辦鑄造機械企業,目前公司年產值3000多萬元,吸引了近70名村民就業。
以賞花經濟為切入點,全心村不斷推動農業生產、旅游觀光等產業全面融合,實現“旅游、花卉、婚慶、文化”四大產業競相發展態勢。近年來,全心村發展多個綠色項目,積極打造低碳可循環農業產業園,創成“新豐小蔥”特精蔬菜種植基地。引進福建古田食用菌種植技術,建成禾沐農業食用菌工廠化智能方艙種植項目,為新豐鎮高效農業的提檔升級做出實踐探索,并計劃研發推廣聯農帶農智能方艙移動租賃種植模式,帶動周邊農民共享產業發展紅利。“我們積極引入先進農業技術與科研力量,全力挖掘‘六種經濟’潛力,促進產業振興,激活村集體經濟與村民收入的增長引擎,筑牢發展根基。”奚圣軍滿懷信心地說。
全民參與
共塑文明鄉風
伴隨著鄉村經濟發展的,還有百姓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的提升。如今全心村村民不僅錢包更鼓了,眼界也開闊了,精神生活更加豐富。
2月18日上午,在全心村文明實踐站,書墨飄香的農家書屋吸引著村民前來閱讀。各類圖書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每一層都用小書簽標注類別,涵蓋紅色經典、人文經濟、農業知識、歷史哲學等領域。“這里提供了豐富的書籍資源,我可以在這里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提升文化素養,享受閱讀的樂趣。同時,還能通過農家書屋的公告欄、網絡平臺等渠道,獲取最新的政策信息、市場動態和相關資訊。”正在書屋看書的吳欣雨說。這里常常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閱讀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讓她不知不覺愛上了閱讀,投身公益活動。
據介紹,該村村民通過參與村內志愿活動、簡辦紅白喜事、維持家前屋后干凈整潔等一系列舉措,均可獲得積分,這些積分可以兌換相應生活用品。2月24日下午,在全心村花海人家小區舉辦的“文明積分人人攢鄉風和諧展新顏”宣傳活動,吸引了眾多村民參與。全心村通過積分制管理,有效調動了全村黨員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了基層治理的廣度和深度。
此外,全心村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積極引導群眾成為文明新風的倡導者、傳播者和實踐者,助推鄉村振興。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敬親、勤儉節約,切實減輕群眾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網格員常態化開展敲門入戶宣傳,圍繞抵制高價彩禮、杜絕鋪張浪費等內容進行互動交流,征求意見和建議,不斷激發村民參與的積極性。發揮黨員帶頭作用,積極探索黨員帶動、黨群共建、全民參與的移風易俗新模式,大力推行“支部引領、黨員先行”工作模式,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廣大群眾轉變觀念,破舊俗、立新風。
大力宣傳并號召村民自覺遵守村規民約,村里常態化開展“好婆婆、好媳婦、好丈夫、好鄰里”等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定期組織評比“五星文明戶”,讓村民感受到“典型就在眼前,榜樣就在身邊”,詮釋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升理念,托起了向善向好的文明鄉風。
以村黨群服務中心和“全心全意”志愿服務隊為依托,全心村為村民提供醫療保險、救濟救助、免費代購等便民服務,讓生活更便捷。老人的“吃飯問題”關系到居家養老的幸福指數,全心村在村內設立了兩個幸福助餐點,讓60歲以上老人吃上可口放心的飯菜。
依托“荷蘭花海”,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民全面發展,全心村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全心模式”,讓當地百姓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