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也在不斷拓寬。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到,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當AI賦能交通,會給我們的出行帶來哪些變化?
總臺記者 張河運:我現在是在北京亦莊,接下來我們將會用一個專用的打車軟件來約一輛自動駕駛乘用車去往我的目的地。
大概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約到這輛自動駕駛乘用車了。約到的這輛自動駕駛乘用車來到上車點,在專用的App上點一下解鎖開門,車子的門就打開了。
在北京亦莊,自動駕駛車輛正逐步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已廣泛應用于多個場景。這輛自動駕駛車可以完成大興機場到北京亦莊之間的接駁服務。
張河運:我們在等紅綠燈的過程中,前面是一輛大車,它可能阻礙了視線,判斷不了目前是紅燈還是綠燈。
智能駕駛工程師 羊成武:前車在走,旁邊車在走,由此它知道現在是綠燈,它也可以走,所以它會緩慢地行駛,當它看到是綠燈之后,它就可以正常去執行后續的動作。
與此同時,車內還打造了車輛安全監測平臺,可以實時監測駕駛狀態,并及時反饋異常行為。
張河運:抵達目的地之后,車輛有一個鳴笛示意,并且提供一個右后方的視角,應該是提醒乘客在下車的時候,要注意車外的路況。
除了自動駕駛乘用車,北京亦莊還計劃將自動駕駛環衛與無人巡邏等城市服務場景推廣至更多區域,同時研究設計以自動駕駛小巴為載體,打造移動商務、移動零售等創新空間,進一步提升市民的出行與生活體驗。
張河運:如果您在高速公路上見到像這樣帶有傳感器的卡車的話,那么它很有可能是一輛具備無人駕駛功能的自動化卡車。
這輛具備無人駕駛功能的自動化卡車,最大運載49噸。同時還搭載了六個激光雷達,六個攝像頭和三個毫米波雷達。目前,已經通過了上百萬公里的測試里程,主要往返于京津塘高速公路,進行貨物運輸。
卡車智能駕駛產品總監 肖平:目前是法律監管要求的一個階段,所以主駕位配置了安全員。左側的車流是非常快的,這個時候就需要依據駕駛車輛周身360度的感知能力,去判斷左側車輛的距離、速度以及它的意圖。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動駕駛系統將通過大模型技術的應用,更高效地處理數據,提升車輛的感知與決策能力,進一步推動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
目前,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還將加快推動包含“五站兩場”在內的更多機場、火車站往返城區接駁場景。除了已開通的大興機場、北京南站外,還包括首都機場、豐臺站、朝陽站、清河站、城市副中心站。
此外,從今年4月1日起,《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將正式實施。《條例》首次針對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及更高級別的個人乘用車自動駕駛上路通行,制定了詳細規范,重點在自動駕駛技術創新、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上路通行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作出規定。這不僅標志著北京在自動駕駛領域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更預示著該技術將得到廣泛推廣與應用。
公路上的智慧出行
智能交通并不僅僅局限于自動駕駛。AI還能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智能算法來優化城市交通管理的各個方面,不僅可以為道路施救爭取寶貴時間,也能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
這是前段時間發生在浙江某高速公路上的一起交通事故,一輛黑色轎車撞上外側護欄后失控,最終停在了第四車道上。幾乎同時,布局在這條高速公路上的AI事件檢測系統,發現了這次異常事件,并把消息以彈窗警報的方式,推送給了數十公里外杭州北管理中心的值班人員。
浙江交通集團杭州北管理中心AI應用專員 王奇鵬:AI抓取到的信息還是比較全面的,它甚至可以精確到幾車道,也可以識別到發生事件的車輛是小轎車還是貨車。有了AI的提示之后,以往需要人工錄入事件的時間是1分半到2分鐘,現在可能30秒之內,很快就結束了,黃金時間相當于留出來了,讓施救人員更快地到達現場進行施救。
收費機器人取代人工 提升通行效率
不僅能為高速事故的應急處理爭取寶貴時間,AI也能賦能高速公路運營,提升通行效率。在湖北京港澳高速武漢西收費站,橙紅色的智慧收費機器人,取代了傳統人工窗口,投卡、掃碼、抬桿,短短十多秒,就可以完成高速繳費,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
AI智能巡檢車完成道路問題精準收集
與此同時,湖北高速還投入AI智能巡檢車,巡檢車利用高清攝像頭、數據分析器等設備,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道路問題的自動收集。
湖北交投智能檢測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黃傲:比如像防眩板損失、裂縫、坑槽,它會標注時間、位置,是什么類型,以及有多大的大小。它會比我們人工更精準,路面裂縫只要達到3毫米以上,它都可以進行識別。識別到的病害能夠有效進行下單處置,達到養護精準施策的作用。
AI智慧路燈 實現空天地協同管理
人工智能還能讓城市路燈實現升級轉型。在成都雙流區雙興大道,交管部門打造了“車路云一體化”路測全息感知系統,通過在智慧燈桿上掛載通信設備、激光雷達等,分析實時路況,規避重大交通事故。此外,這種智慧燈桿還與低空經濟緊密結合,化身一體化“無人機的停機坪”,實現空、天、地通感一體化的協同管理。
成都某科技公司副總裁 張星智:智慧燈桿的頂部加了無人機的機槽。在這個機槽里面,無人機就可以直接從智慧燈桿的頂部起飛,然后采集城市的相關數據,進行數據的治理分析。
新場景、新運用
除了公路交通,人工智能還能賦能哪些交通領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高效便捷呢?
最近,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升級了一項AI新技術,給旅客帶來了全新的登機體驗。在AI的助力下,旅客孫女士從值機到安檢再到登機,不用身份證和登機牌,直接刷臉登機。
體驗者 孫女士:以前登機牌需要從包里把它反復掏出來,總感覺比較麻煩,現在直接刷臉就可以通行了,感覺非常順暢。
與原來的人工核驗相比,新模式平均讓每個航班旅客的排隊時間縮短了6分鐘以上,登機效率提升40%。不僅提升了通行效率,還實現了登機口“智慧尋人”。
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地勤服務部主管 張明:像這個航班即將關閉登機口,目前還有一位旅客未登機,我們可以通過AI智慧尋人系統,大致地了解到旅客所在的一個位置。我們可以看到這位旅客在其他區域還在徘徊,明顯感覺到旅客還沒意識到即將晚到。可以聯系該區的工作人員,讓他盡快登機。
一鍵生成方案 千年運河開啟智慧之旅
而在江蘇,流淌了千年的京杭大運河,如今也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煥發出新的生機。京杭大運河蘇北段施橋船閘,位于長江干線與京杭運河交匯處,作為大運河最繁忙的一段河段,這里平均每天大約要上下水400多艘船。當大批量的船舶抵達船閘時,選擇多少艘船、選擇什么樣的船通過,就成了工作人員需要解決的問題。
總臺記者 秦睿迪:在過去,完成這項任務主要依靠工作人員的經驗,所有抵達船閘的船舶上的船員需要先通過小船上岸,向工作人員登記自己船只的長寬深等基礎信息,再由工作人員結合這些信息和工作經驗,給出一個過閘方案。如今,依靠人工智能技術,調度中心已經可以實時生成智能過閘方案了。
在這個大屏幕上有一個紅色的方框,代表著閘室。目前,依托于智能技術,所有船舶信息已經上傳到了后臺,系統會根據閘室的尺寸,對需要過閘的船舶進行自動測算,并且一鍵生成過閘方案,再由系統直接推送到各艘船上。
施橋船閘運調航管中心副主任 莊俊:未來我們可能會更多地去探索智能化模型在運調領域或者便民服務領域上的對接,通過先進的技術,提高船閘的運營效率。
實現人享其行 物暢其流
目前,“人工智能+交通運輸”正從技術研發向應用實踐、從試點測試向示范運行、從“點”“線”向“面”推廣的關鍵階段,未來將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
交通運輸部路網監測與應急處置中心主任 李斌: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同,研究完善交通運輸領域人工智能創新平臺建設,結合行業重大工程和應用場景,著力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