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郵政局最新數據顯示,1—2月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完成313.8億件,其中快遞業務量達284.8億件。其中,2月份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58.8%。快遞業務量持續走高的背后,蘊藏著更加優質的快遞服務、更加暢通的物流網絡和更加細致的從業保障。
優質的快遞服務,賦能快遞業務“向新攀高”。面對多元化的物流市場需求,快遞企業從傳統的“運送者”轉型為“服務提供者”,實現從末端“搬運工”到走進生產線,從單一的物流運輸到一體化供應鏈服務的跨越。在江蘇無錫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梁溪路倉庫里,快遞員正在給一批快件掃描、貼單,實現生產與發貨即時同步。“快遞進廠”催生廣闊的市場空間,也激發行業創新發展的強勁韌性。在京東物流的智能倉儲中心,一個個滿載商品的貨架在倉庫內“游走”。無獨有偶,從智能倉儲系統到智能配送設備,從無人機送貨到機器人做分揀,各類新場景、新模式、新技術、新應用正在加速落地,讓物流產業更加有序從容應對各種“大考”,提升寄遞能力、改善消費體驗、降低企業成本,進一步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暢通的物流網絡,助力快遞業務“水漲船高”。從“車馬慢”到“當日達”,快遞物流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成為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眼下,全國累計建成34.6萬個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建制村快遞服務覆蓋率超過95%。不斷下沉的物流網絡,組成了一條條貫通全國“毛細血管”,有效打通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和消費品下鄉“最后一公里”,讓廣東茂名的荔枝、浙江舟山的海鮮、四川蒲江的耙耙柑、云南昭通的丑蘋果等特色產品迎來發展“新機遇”,有效激發消費市場活力。此外,我國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體系建設,加速推動“快遞出海”。目前,我國已建成海外倉超過2500個,這些海外倉連點成線、織線成網,為中國產品開辟了“出海”新路徑,讓中國造“達四海”。
細致的從業保障,推動快遞業務“節節拔高”。從繁華都市到偏遠鄉村,快遞網絡的全覆蓋讓更多人感受到“指尖消費”的便捷,這不僅拉動地方經濟發展,也為無數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快遞小哥、倉儲工人、物流司機……快遞從業人員群體持續壯大,成為推動快遞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力量。眼下,全國多地都在努力,為快遞從業人員織密“保障網”。廣東深圳免費為快遞小哥提供一年保障期的互助保障計劃和重疾險;江蘇南京進一步完善快遞行業勞動者的保險制度,大幅提升薪酬標準;山東威海持續開展公益法律服務專項行動,推動解決職業保障問題……多地用“真金白銀”為快遞員群體權益保障加碼,以真心聚“新”、用真情暖“新”,將快遞員群體的“需求清單”轉變為“幸福賬單”,為快遞從業群體托起“穩穩的幸福”。
快遞“加速跑”映射出“流動的中國”活力滿滿。展望未來,中國快遞還將不斷書寫“新高度”,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