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行動方案》部署了8方面30項重點任務,從聚焦居民增收、供給提質、環境優化等方面提出具體而精準的消費提振舉措,有助于全方位提振消費市場發展,更好發揮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
消費和投資,一直都是擴大內需的“雙翼”,更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特別是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最穩定、最持久的動力,一頭連接生產、分配、交換等經濟環節,一頭關聯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真實期盼。過去一年,我國在促進消費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的推進,有效激活了市場,讓企業和消費者切實受益。
提振消費,要在增強消費根本動力上全方位發力。說到底,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只有提高收入,才能讓百姓有消費意愿。《行動方案》提出,“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延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結合形勢變化加大就業支持力度,促進重點群體就業。聚焦重點領域、重點群體開展專項技能培訓行動,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做好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工作。”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計提高百姓的收入。為居民增收減負,就是從源頭提振消費,讓百姓“敢消費”。
提振消費,還要在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上全面發力。消費品以舊換新,智能化、綠色環保的家電,更受百姓喜歡;老字號煥然一新,在年輕消費群體中持續引發“國潮熱”;商超變“景點”,線下實體引爆消費流量……由此可見,消費者更愿意為生動有趣、氛圍感十足的消費體驗“買單”。《行動方案》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促進‘人工智能+消費’,加速推動自動駕駛、智能穿戴、超高清視頻、腦機接口、機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術新產品開發與應用推廣”。高品質的商品供給,讓城鄉居民“能消費”。
提振消費,優化消費環境至關重要。消費環境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緊密相連。從食品安全到服務質量,從價格公正到維權保障,每個消費環節都攸關民生福祉,都關系到消費的“動能”。因此,《行動方案》提出,“實施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進一步完善質量標準、信用約束、綜合治理、消費維權等制度。”持續發力營造更優更好的消費環境,保護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改善消費體驗,才能不斷提升消費意愿。
《行動方案》以系統改革思維破解制約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收入分配改革、供給質量提升、環境優化“三駕馬車”協同驅動,不斷激活14億多人的超大市場規模優勢,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勁內需支撐,也讓消費提振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