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注射劑還是口服液,瓶口通常都配備有藥用膠塞。別看它比紐扣還要小,卻是守護藥品安全的重要關卡。
在無錫江陰,一家企業將這種單價僅為1到2毛錢的“小膠塞”做成了年銷售額超6億元的“大生意”。系列報道《向新圖強顯身手 —— 民營企業一線調研》,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江蘇華蘭藥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看企業如何將看似不起眼的藥用“小配件”,轉化為產業“大價值”。
走進江蘇華蘭藥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大廳,一面金色的 “手模墻” 格外引人注目。墻面印刻著數十只掌印,每一只掌印都代表著一名在華蘭工作超過20年的員工。這不僅是對老員工的致敬,更是企業三十多年深厚底蘊的見證。
自1992年成立以來,華蘭股份一直專注藥用膠塞的研發生產。藥用膠塞直接接觸注射劑,其質量關乎藥品安全與患者生命,為此,企業持續發力,全力攻克 “卡脖子” 技術,其自主研發的覆膜膠塞憑借高阻隔性和穩定性,不僅填補了國內產品的空白,更打破了國外企業在該領域的壟斷。江蘇華蘭藥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華一敏說:“2005年,我們取得了行業首張覆膜膠塞注冊證,在國內高端市場領域,我們華蘭實現了進口替代。目前,華蘭一半的銷售額都是依靠這個覆膜膠塞來創造的。”
要確保產品質量可靠,配方、工藝、設備等缺一不可。華蘭股份持續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技術水平,已經形成完善的覆膜技術工藝體系,贏得了國內外超1000家企業的合作訂單。翻看華蘭的客戶名錄,輝瑞、恒瑞、國藥集團等國內外頂尖藥企赫然在列。華一敏說:“我們一年銷售藥用膠塞將近60億只。中國制造業走出去,一定要往高端市場上去。我們的客戶有1100多家,銷售到40多個國家。”
絕對的市場占有率沒有讓華蘭股份停下前進的腳步,2021年,企業成功上市,募集資金投向自動化、智能化工廠改造項目和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等。
在企業智能化生產車間,明黃色機器手臂來回旋轉,抓取整板的藥用瓶塞,精準作業。“我們按照數字化轉型、建設‘燈塔工廠’的戰略規劃,正積極進行生產流程的再造。”華一敏表示, “2021年上市以后,我們投入了非常多,其中就包括我們的智能化工廠。這里主要分為三個工序:一是預檢測,二是顆粒檢測,三是微生物檢測,來確保產品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而且最主要是,我們的數據是可比的,可能還好于我們的國際同行。”
智能化、專業化、高端化,讓企業有足夠底氣面對同行的“探究”和“競爭”。公司已規劃未來建立歐洲工廠,并計劃在多個國家設立辦事處。目前,印度等地辦事處的設立工作已經完成。
江蘇華蘭藥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華一敏
盡管長期投身于生產藥用配件,但華蘭志存高遠,絕不愿做行業的配角。華一敏告訴記者,公司內部有一個慣例:每逢參加國際展會,總會將展位選在業界排名第一的同行旁邊。這既象征著企業的實力,更體現了讓中國制造閃耀世界舞臺的決心 。
“參加國際展,我們每年都是選擇在世界第一的同行的旁邊,一是能宣傳我們的品牌,第二還能吸引人才。在我們品牌的打造上,一定要注意各個方面的細節,它直接代表了企業未來能走得多遠,也決定了企業未來是不是能夠到海外的高端市場去競爭。我們中國企業未來一定不要做行業的追隨者,而要成為行業的引領者。” 華一敏說。
(來源: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 記者/查多 供片臺/江陰臺 編輯/木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