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糧以地為本。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戰略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只有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優化建設布局、明確建設時序、加大投入力度,做到新建和改造并重、數量和質量并重、建設和管護并重,才能真正把具備條件的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筑牢大國糧倉“耕”基。
飯從糧來、糧從地出,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我國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耕地面積僅占國土總面積的7%。對于我們這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講,耕地資源尤為寶貴。穩住了耕地,就穩住了“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穩住了“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加強耕地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最嚴格的制度措施、最嚴密的法治政策,管好用好每一寸土地。從加快耕地質量保護立法,到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從加強酸化耕地治理,到實施耕地土壤有機質提升行動、推進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一系列務實舉措、有力行動,彰顯出端穩端牢“中國飯碗”的堅定決心,傳遞出“耕地保護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的強烈信號。
守耕地,實倉廩,安天下。耕地保護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社會穩定,始終是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頭等大事”,絕不能有絲毫閃失。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既是保證農田必須是良田的內在要求,也是進一步筑牢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的題中之義,對于助推農業增效、促進農民增收、助力生產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在湖南常德,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區平疇沃野,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在遼寧阜新,皂力營子村農戶打開農田灌溉水源工程的智能水表、插上水卡,清涼的水霧滋潤青苗……一塊塊高標準農田,讓“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糧田”變“良田”,有力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標準化生產,正為端穩端牢“中國飯碗”提供堅實支撐,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耕”基愈發穩固。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各類耕地占用納入統一管理,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確保達到平衡標準。三分建、七分管,必須認識到,高標準農田,建好更要管好。一方面,要織密耕地“保護網”,運用法治手段嚴懲非法侵占耕地行為,壓實耕地保護各方責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對違法建設占用耕地行為堅持“零容忍”,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決不突破。另一方面,要提升耕地“含金量”,積極保護黑土地、大力治理鹽堿地,聚焦土地“變薄、變瘦、變硬”問題,加大科技研發和生產投資力度,積極開發各類非傳統耕地資源,真正做到“穩總量、優布局、管用途、嚴追責”。
寸土寸金關乎國計,一壟一畝承載民生。耕地資源是生活之基、生產之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讓我們以此次方案印發為契機,始終胸懷“大國糧策”、守牢“耕地紅線”,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建設和管理并重,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賦予土地更豐盈、更持續的持久生命力,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豐收沃土,在“吃得飽”“吃得好”中共赴美好未來、共迎幸福明天。(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