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劉連福
青柳吐新,紙灰化蝶,又是一年清明至。這個綿延2500余年的傳統節日,既承載著“墓前灑酒祭先靈”的血脈追思,更凝結著“甘灑熱血沃中華”的精神傳承。當我們手捧白花佇立墓碑前,不僅是祭奠長眠的先烈,更是對民族精神的深情回望。那些用生命熔鑄的紅色記憶,正化作永不褪色的精神火炬,照亮著新時代的奮進之路。
山河無言,忠骨有魂。從嘉興南湖的紅船到脫貧攻堅的村巷,從抗美援朝的坑道到南海維權的島礁,近代以來2000萬英烈的熱血,早已融入民族復興的壯麗畫卷。李大釗“以青春之我”喚醒沉睡的中國,劉胡蘭“生的偉大”定格15歲的芳華,黃繼光胸膛堵住的不僅是槍眼,更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郭永懷用生命守護的核武密碼,王偉“81192請返航”的最后呼叫,黃文秀駐村筆記里的民生牽掛……這些閃耀在歷史星空中的名字,用熱血與生命詮釋著“茍利國家生死以”的赤子情懷。今日之緬懷不應止于追思,更要化作行動的力量。我們當以多元形式追溯英烈的奮斗軌跡,從紀念館的文物史料中觸摸信仰溫度,在紅色故事的宣講中汲取奮進動能,把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念熔鑄于靈魂深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讓初心在崗位上踐行,讓使命在奮斗中閃光。
英烈是民族的精神豐碑,捍衛英烈就是守護文明的精神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光榮之家”的金色門牌照亮家門,到《英雄烈士保護法》的莊嚴落地;從功勛榮譽表彰制度的完善,到烈士紀念設施的修繕升級,全社會正構筑起尊崇英烈的“精神長城”。捍衛英烈榮光,需要我們筑牢法治與道德的雙重防線。既要用法律之劍嚴懲褻瀆言行,讓任何詆毀英雄的行徑都付出代價,更要在全社會厚植“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的價值共識,將烈士陵園化作“行走的思政課”,把英烈故事編成“最生動的教科書”,讓英烈精神成為滋養民族心靈的永恒坐標,讓“英烈不容詆毀”的信念深入人心。
歷史的接力棒,已交到新時代手中。從革命戰爭年代的“敢教日月換新天”,到改革開放時期的“殺出一條血路來”,再到新時代的“擼起袖子加油干”,英烈精神始終是攻堅克難的“硬核”力量。新時代下,“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斗爭精神不能丟,“舍我其誰”的使命擔當不能忘。站在民族復興的關鍵節點,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當以英烈為榜樣,在科技創新的前沿勇闖“婁山關”,在農村改革的一線敢蹚“深水區”,在基層治理的考場答好“民生卷”。把“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精神融入日常,將“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的信念化作行動,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事事落實到位”的執行力,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闖關奪隘,讓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和平歲月,在我們手中續寫更輝煌的篇章。
山河為證,精神永存。當清明的細雨浸潤大地,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名字,那些寫進史書里的故事,正化作春風化雨的力量,激勵著14億多中國人以更堅定的步伐邁向未來。我們當永遠銘記:今日的歲月靜好,是先烈們用生命鋪就的坦途。明日的民族復興,必將由我們以奮斗續寫榮光。這,便是對英烈最好的告慰。(劉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