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玉蘭、櫻花、海棠……入春以來,東林書院、薛家花園、錢鍾書故居、云薖園等老宅子里的花兒接力綻放,人們避開人山人海的公園景區,走進一座座古建老宅,賞花、品茗、觀展、聽曲、體驗非遺手作,享受美好的春日時光。
《無錫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已收官,到去年底,無錫累計打造了百余個古厝活化利用典范。通過深挖、提煉宅院文化,用不同的方式講述宅院故事,并融入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功能、新業態、新場景,一處處歷史建筑被喚醒,升級為多功能的空間,成功實現了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然而,工程收官后,如何延續煥新成果,推動宅院真正復蘇?
推動功能迭代,增強持續吸引力
曾經大門緊閉的云薖園,配合季節與花事,推出了花卉主題書畫展和插花展,換了種方式延續熱度,慕名而來的市民游客絡繹不絕,借著觀展賞花之機,得以細細品味這座無錫城中精致的私家園林;3月15日至4月30日,東林書院開展“東林尋芳”春日限定活動,邀請市民游客賞書院美景、打卡蓋章,定格春日美好瞬間,東林工坊更迎合春日氛圍,推出春季“天子六工”系列原創手作體驗,將滿園春景與日常好物相互融合;在薛家花園美學空間,游客楊女士發現,這里不僅能挑選精美的故居文創,還能品嘗地道的無錫特色小吃,更令他們一家驚喜的是,“正巧趕上評彈表演,東西都很好吃,評彈也很好聽,環境雅致又舒適,強烈推薦?!?/p>
經過改造提升的古建老宅,不再是單純的文保單位,而成為有溫度的文化空間。這些空間打破了以往相對單一、以公益性為主的模式,使得宅院的功能變得更加多元。無錫的古建老宅中,東林書院的煥新起步較早,成效也最為顯著?!拔覀兺ㄟ^‘學、賞、讀、養、食、創’六大板塊持續吸引游客,如今還在嘗試推出季節性的主題活動,推動空間功能的迭代升級,持續增強書院的吸引力?!睙o錫市東林書院和名人故居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書院格外注重將書院的文化資源與游客的實際需求相結合進行活動策劃,很多活動已經實現常態化,進一步鞏固了宅院的活化利用成果。
據悉,今年春季,東林書院的知名品牌活動“瑯瑯讀書在東林”青少年經典誦讀班再次啟航,由無錫市國專歷史研究會副會長李素潔擔任主講老師,帶領孩子們誦讀經典、解讀古文、學習唐調吟誦和書法、開展文化研學活動。“我們希望在東林書院,孩子不僅是學習經典,更是在千年文脈中汲取成長的養分?!痹撠撠熑吮硎尽?/p>
提煉地域符號,打造“無錫特色”IP
江陰利用龍砂醫派代表性人物曹穎甫的故居,聯手江陰市中醫院打造中醫便民服務點,使之成為“參觀游覽+惠民工程”的體驗平臺。宜興丁蜀鎮前墅自然村,創燒于明代的古龍窯延燒至今,300平方米的龍窯展示館內,凝練了古法柴燒技藝的精髓,展示著古今陶文化的鮮活姿態。無錫市中心,阿炳故居里緩緩流淌著動人的樂章,錢鍾書故居中深情講述著兩位老人與書有關的過往,顧毓琇紀念館引導人們走近顧毓琇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往北走,天上村前歷史文化街區煥新歸來,胡壹修、胡雨人故居,胡氏公立蒙學堂舊址,胡漢學舊居,胡氏積谷倉舊址“四館”啟用,延續著書香故里的耕讀精神。往東去,顧憲成紀念館煥新開館,在顧憲成的讀書地,而今的錫北鎮涇聲書場里,少年的瑯瑯書聲穿越歷史而來……一座座古建老宅,生動展現著多姿多彩的時代生活,也在續寫著新的故事。
一座宅院就是一個獨特的城市文化IP,讓文物活起來,才能塑造城市個性。專家指出,宅院活化利用的關鍵在于提煉其蘊含的地域特色文化符號,而宅院能夠長久保持活力的要素也在于此。因此,在宅院開放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探索講故事的方式,并能將藝術、歷史、地方飲食文化等特色元素融入宅院活化,從而形成獨特標識。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宅院的不同屬性,構建起特色文化地標集群,比如通過串聯東林書院、顧憲成紀念館、錢鍾書故居、顧毓琇紀念館等點位,設計主題書香游線,并結合手繪地圖、智慧導覽系統提升游覽體驗。據悉,目前在我市推出的中英文對照《無錫音樂之旅手繪地圖》中,以音樂為脈,串聯起了阿炳故居、錫劇博物館、惠山映月里等共計38處音樂地標,也打開了人們認識老宅的新思路。
破解發展瓶頸,探索可持續運營模式
盡管“百宅百院”工程實現了無錫老宅院“顏值”“內涵”的雙提升,但活化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部分宅院因運營資金不足導致活動頻次受限,部分傳統業態同質化嚴重,難以形成差異化競爭力,還有少數宅院陷入“修而未用”的困境。
針對這些瓶頸問題,無錫正探索多維破解路徑。針對內容創新難題,AR/VR技術成為解題思路之一。春節前,拈花灣的一條AI創意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視頻里,借助無人機、煙花秀與禪意建筑虛實結合,一指點亮拈花灣、漫天煙花綻放的畫面驚艷世界,不少網友直呼真想目睹這一壯觀景象。3月21日,視頻中“拈花一指點塔”“藍蓮花開”等震撼畫面,從數字世界破屏而出,在拈花灣景區轉化為實景演繹。傳統地標建筑拈花塔同步煥新升級,“璀璨雙塔”解鎖文旅產業演藝新體驗。“將類似的內容和創新手法用在老宅院中,可以增強宅院展覽內容的體驗感?!睙o錫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資金保障方面,專家建議嘗試“文?;?社會捐贈”模式,通過設立專項文化遺產保護基金,吸引鄉賢、企業定向認捐,為宅院日常維護提供“造血”機制,或是將成熟運營的古建收益打包成金融產品,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長期運營。破解人才短缺困境,則可以嘗試與高校共建“古建活化實驗室”,定向培養既懂傳統營造又掌握數字化展示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邀請本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駐場創作,形成“技藝展示—文創開發—帶徒授藝”的活態傳承鏈條。
業內人士指出,未來還需完善宅院評估體系,建立“文化價值、商業潛力、社區融合度”三維指標,避免盲目開發。通過“政府搭臺、市場主導、公眾參與”的協同機制,讓古建老宅真正成為“可閱讀的歷史、能體驗的文化、有溫度的公共空間”,在保護與利用的動態平衡中續寫城市文脈。
激發社會參與,構建多元合作生態
南長街上,古運河畔,一座老宅正在進行裝修,一家科技企業即將進駐?!昂軜芬獬蔀榱合獏^古建老宅的‘產業合伙人’?!惫鞠嚓P負責人表示,他們之所以把公司選址于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正是看中了這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加上這里是2025年總臺春晚無錫分會場主舞臺所在地,而公司有很多跨國業務,這里將成為對外展示企業形象的絕佳場所。據了解,以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拆改留租、城市更新為契機,梁溪區廣泛招募“產業合伙人”,并出臺了《無錫江南古運河旅游度假區管理辦“產業合伙人計劃”工作細則》,發布了梁溪區內國企持有且可活化利用的30處古建老宅,計劃招引資源占用少、產出效益好,有文化展示度和產業創新力的項目,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古建老宅的保護利用。
據悉,今年上半年,梁溪區還會有9處老宅完成修繕,加入“產業合伙人”計劃。在梁溪,古建老宅不僅提供文化藝術、文創售賣、演藝餐飲等服務,今后或將以功能性總部、機構服務、金融資本、科技創新等面貌“活”出新的精彩。梁溪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未來還將結合梁溪的產業特色及不同片區古建筑的特點,運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推進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的模式創新。業內人士指出,梁溪區的“產業合伙人”招募計劃無疑為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打開了思路,對于老宅的運營應鼓勵社會資本的介入,可探索“政府+企業+基金會”的模式,吸引更多力量參與運營,提升活化的市場化水平。
專家建議,依托古建老宅的平臺可以開展校地合作與人才孵化,比如相關單位可以與高校共建文創設計基地,培養專業人才,并通過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銷售,形成“參觀+消費”的閉環;也可以引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工作室,讓其長期駐場創作,從而增強宅院的看點以及文化活態傳承的能力;還可以探索與社區共建,拓展惠民服務,進一步開放市民參與空間,增強在地認同感。
這個春天,無錫的一座座古建老宅正努力實現從“物理煥新”到“生命力復蘇”的跨越。人們也期待能將歷史記憶與現代功能無縫銜接,讓宅院不僅是文化符號,更能成為市民生活與城市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張月、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