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兑巹潯访鞔_了農業強國的建設目標,更從糧食安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維度提出系統性方案,勾勒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之路。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必須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為統領“三農”工作的戰略總綱,擺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位置,把各項舉措落實落細,凝聚起億萬農民奮進的力量,朝著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扎實邁進。
以“嚴守紅線”錨定“命脈坐標”,讓“關鍵招”成為“制勝棋”,筑牢農業強國“堅實根基”?!兑巹潯分赋?,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作為頭等大事,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筑牢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物質基礎。食為政首,地為糧本。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如今的中國,糧食產量首次站上1.4萬億斤新臺階,彰顯了保障糧食安全的決心與成就。但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沒有變,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沒有變,耕地保護建設的任務沒有減輕。一方面,要用“長牙齒”的硬措施守護耕地紅線,在保有耕地數量同時,分區分類、因地制宜,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生產水平;另一方面,以制度化的“黨政同責”壓實“米袋子”保供責任,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儲備調控,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更穩。
以“創新引擎”驅動“科技賦能”,讓“黑科技”成為“新農具”,解鎖鄉村振興“關鍵密鑰”。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下,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力,打造以“高科技”為支撐的農業新質生產力增長極,是增強我國農業現代化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舉措。在江蘇淮安,搭載高精度攝像頭的農業無人機10分鐘便可生成苗情、墑情、病蟲草害監測報告,完成百畝田塊的巡查任務;在河南周口,農戶用手機APP遠程操控著噴灌設備,手機成為“新農具”;在海南三亞,基因編輯技術將育種周期縮短三分之二,大豆畝產提升15%。要集中力量解決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瞄準生物育種、智能農機、數字農業,促進農業向“機械化”“規?;薄皵底只狈较虬l展,讓科技為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以“產業融合”深耕“資源沃土”,讓“土特產”成為“香餑餑”,激活共建共享“內生動力”?!兑巹潯分赋觯劳修r業農村特色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在融合發展中開辟價值藍海。云南普洱的咖啡莊園經濟,通過“種植+烘焙+研學”三產融合,帶動咖農收入三年翻兩番。要錨定產業振興這條“主線”,一方面,立足本地資源稟賦,深挖鄉村特色,圍繞“土特產”做足“大文章”,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新格局;另一方面,從延鏈、補鏈、強鏈著手,將傳統優勢產業向上下游延伸,積極探索“農業+旅游”“農業+康養”“農業+電商”等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沉睡的鄉村資源煥發“點土成金”的神奇魔力。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 年)》的出臺,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在邁向農業強國的征程中,只要我們堅定信心,真抓實干,久久為功,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難,如期實現農業強國建設目標,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沈欣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