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春花爛漫,處處游人涌動。遍布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建筑遺產的江蘇大地上,春花+古建成為出片頂流。花園城市久久為功的建設與管理,建筑遺產步履不停的修繕與利用,共同造就了這般勝景。讓我們跟隨春花的指引,一路賞讀城市與建筑。同步關注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新華日報視頻號欣賞大美影像,參與新華日報微博話題互動#pick春日花花與古建最美組合#,為飛檐翹角與繁花相映之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call!
“西溪塔影寒山月,東海鐘聲古寺風。”海春軒塔,這座為漁民指引航向的燈塔,歷經千年依然在古代鹽場西溪屹立不倒。
4月,走進鹽城西溪古鎮,盛開的海棠為海春軒塔嵌上天工之美。寶塔古樸,海棠粉紅,相擁而立,如夢似幻,不少游人“追花”而來。攝影愛好者練益華為了拍出古塔這最美一剎,每年春季都會來到西溪。
“這個角度可以透過海棠樹拍到古塔,讓海棠樹枝搭起一幅畫框,將古塔框在其中。”練益華找到一個最佳拍攝位。他的鏡頭下,古塔仿佛一幅被歲月珍藏的古畫,微風吹動花瓣,化開古畫凝固多年的青黛,讓昔日的明媚一點點袒露出來。
海春軒塔不高,只有20.80米,造型卻獨特。它是一座七層八角磚結構密檐式塔,塔身為“內唐外宋”的兩層磚結構“塔抱塔”,也就是由兩座塔嵌套而成,是古代的“俄羅斯套娃”。
在江蘇現存的58座古塔中,海春軒塔是塔齡最長的磚塔,距今已近1400年。據民國時期教育家、曾任復旦大學古文字學教授的汪同塵先生考證,海春軒塔為唐初鄂國公尉遲敬德所建。
塔為中空結構,這樣的空腔式塔為何還能屹立在海邊千年不倒?西溪旅游文化景區工作人員彭澄介紹:“塔包塔的結構,讓內外有兩個不同的受力層承壓,增加了抗壓性與抗震強度,塔磚燒制的原料來自當年的河底淤泥,經過陳化、淘洗、踩煉、制坯等數十道工藝制成青磚,這樣的青磚密度大,氣孔小,異常堅固。砌塔的灰漿采用熟石灰加入糯米汁、桐油、明礬等材料精心配制而成,這也是寶塔千年不倒的因素之一。”海春軒塔建在泥地上,沒有臺基的情況下,歷經地震和水災的考驗,依然完好無損,堪稱建筑界的奇跡。
“如果你仔細觀察這座塔,會發現它方方面面都展現了古人在建筑方面的智慧。”彭澄帶著記者從塔角向上看,“每個檐角都不在一條垂直線上,呈現螺旋向上的形態,錯落的檐角可以將海風減弱減散,從而保護塔不被海風吹倒。還有寶頂是銅葫蘆,用‘烽火銅’鑄成,隨著日照光線的變化,能夠呈現出七種不同的色彩。”
海春軒塔不僅是江蘇境內最古老的塔,也是中國唐末過渡時期南北兩建筑體系銜接在古塔建造方面的典型代表,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
為了讓寶塔依舊散發光彩,景區遵循“修舊如舊”的準則,對古塔進行保護修繕。從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共有6次維修,恢復其原貌,并鋪設散水坡排水、在塔頂安裝避雷針等對塔體進行保護。
“根據測量,海春軒塔的塔頂有3度的傾斜,所以從2017年開始,我們對海春軒塔進行物聯網遠程監測。”彭澄說,這種監測以預防性保護為核心理念,通過部署智能傳感設備、網絡設備,對海春軒塔面臨的病害以及可能出現的病害進行系統監測,實現對遺產保存狀況的動態感知,最大限度地對古跡進行保護。
近幾年,隨著寶塔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客流量也在不斷上升,每年約有350萬人次前來觀塔,景區在周邊種植梅花、櫻花、海棠、玉蘭、牡丹,讓游客一年四季都能欣賞到“古塔+名花”的“頂配”景色。還通過舉辦研學、踏青、露營等各式各樣的活動,讓更多的游客走進來,讓這座千年古塔真正成為傳承文明、啟迪未來的文化地標。
監制:杭春燕
策劃:王曉映
本期統籌:杜雪艷
采寫:張文婧
攝像:王子杰
視頻文案:徐亦丹
剪輯: 王子杰 陶蓉
配音:董雙
美編: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