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蘇區域創新能力排名躍升至全國第二,綜合評分較上年提高7.61分。這背后,江蘇付出了哪些努力?在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江蘇又發揮了哪些作用?3月7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會議對中外媒體開放。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科技廳廳長徐光輝針對記者們關心的這些問題,結合江蘇科技創新的實踐做法作出了回答。
△ 徐光輝代表 曹偉 攝
“2024年,江蘇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33%,處于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首次突破50%,達到50.7%。”徐光輝表示,江蘇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是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新進步新成效的體現。
他介紹,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體路徑就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以高質量科技供給為融合基礎,以‘1650’產業體系建設為融合主線,以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融合途徑,以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夯實為融合關鍵。”徐光輝圍繞“融合”這一關鍵詞進行了分享。
去年,江蘇省政府新設規模24.8億元的基礎研究專項資金,實體化運行省物理、應用數學、合成生物三個基礎科學中心,開展“應用基礎研究特區”試點,高標準推進蘇州實驗室建設,牽頭建設44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居全國省份第一,與中國科學院共同籌建工業人工智能研究機構。“這些平臺載體的建設與以往不同的是,我們希望根植‘從0到1’的原創力、策源力。”徐光輝說。
“1650”產業體系是指江蘇省在“十四五”時期重點打造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50條重點產業鏈。新型電力裝備、新能源、物聯網、生物醫藥、高端紡織……都是“1650”產業體系重要領域。
徐光輝介紹,去年,江蘇制造業增加值約占全國14.1%、全球4%,其中光伏、動力電池分別約占全球的30%、1/4;全省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增至14個,占全國近1/6。從2021年開始,江蘇推進“智改數轉網聯”,累計投入40.5億元,基本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圍繞前沿科技和關鍵技術,兩年組織實施460項科技攻關重點項目。
此外,江蘇還與教育部共建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連續兩年舉辦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實現國內“985”高校、中國科學院應用類研究所與江蘇市縣合作兩個“全覆蓋”,“這也是全國第一個實現市縣全覆蓋的。”徐光輝說,全國約2/3的院士在蘇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在研發投入方面,徐光輝介紹,目前江蘇全省87%的研發投入來自企業,89%的專利授權由企業創造,80%的科技平臺和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在企業。此外,江蘇還構建各類國家級平臺與省內龍頭(鏈主)企業“1+1+X”聯合聯動機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超5.7萬家,其中民營企業占比92.2%以上;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創板上市公司、科技型中小企業、新增中國獨角獸和潛在獨角獸企業的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李鳴 徐紅艷 徐蘇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