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江蘇省近日出臺《江蘇省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簡稱《方案》),27條舉措旨在建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準市場體系。高標準市場體系究竟“高”在哪里?
市場環境高質量,要素資源配置高效率
全面打造高質量市場環境,被放在《方案》的最前面,舉措的第一條提出要全面完善產權保護制度。
“智能制造、物聯網、生物醫藥等,幾乎所有前沿產業的健康發展,都是以完善的科學技術研發與保護為基礎的,《方案》提到‘全面完善產權保護制度’,這無疑為社會主體實現發展吃了一顆定心丸。”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江蘇省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胡朝陽表示。
《方案》強調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并提出加快建立知識產權侵權快速反應機制,實施知識產權保護重點工程,嚴厲打擊鏈條式、產業化、區域性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胡朝陽認為,這對于全面推進江蘇地方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實施并完善其執法司法體系建設,促進江蘇知識產權民事與刑事司法及其行政執法機制銜接及其法律適用標準統一有重要意義,對進一步提升江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并全面完善其市場監管執法體制機制環境,具有重要的理論思想指導意義與實踐行動指南價值。
“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呼應了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建設的內部需求,客觀上為高標準市場體系的搭建保駕護航。”南京市知識產權局專職副局長何華英表示,縱觀《方案》中有關知識產權的相關規定,體現了知識產權制度的落實與執行,對于促進企業創新、市場經濟發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保障和促進作用。據介紹,當前南京正積極創建省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城市,將通過三年創建行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打造知識產權保護高地。
“《方案》有助于在中長期內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優化分工協作,激勵科技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經濟體的增長潛力。”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總經理肖鶯說,《方案》提到“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這對未來江蘇技術產權交易工作具有極強的指導性、激勵性,將為江蘇創新研發再“松綁”,更好地釋放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活力,促進創新要素流動、積聚,迸發。
“今年,我們將深化‘揭榜掛帥’服務機制,更好地鏈接供需兩端,進一步發揮技術經理人、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網絡平臺等專業支撐作用,建成集‘需求張榜、在線揭榜’功能于一體的線上平臺。”肖鶯表示,下一步,將通過搭建全新技術轉移生態環境,服務產業升級和創新,規范掛牌、公示、拍賣等公開交易流程,建立公示掛牌跨區域協作機制,探索成果轉化新路徑新模式,拓寬科技成果轉化渠道,著力完善技術轉移轉化體系,堅持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后一公里”。
南京財經大學教授、現代服務業智庫首席專家張為付說,知識產權、農村集體產權、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等原來比較虛擬的權益進行了主體界定和保護措施實施,體現了江蘇在知識產權等領域的保護拓展,這與江蘇的知識經濟特別是數字經濟的高水平發展相適應。
商品和消費市場高能級,市場開放高水平
如何構建高能級商品和消費市場?《方案》提出了數個舉措。例如,發展消費品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強化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建設能源領域和碳交易平臺等。“在對內開放中強調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與引領,在對外開放中要促進商品和要素的全球供應鏈與價值鏈融入。” 張為付說,結合江蘇高水平生產制造業的實際,強化了高能級商品和消費市場的建設。商品流通和消費市場對商品的生產制造具有強大的引導和反向促進效應,通過高能級的商品消費市場的建設可以反向促進江蘇制造業的質量提高和走向全球。
江蘇居民消費有著較強的韌性和活力。今年1—2月,江蘇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54.4億元,同比增長5.3%。根據3大支付平臺數據統計顯示,“蘇新消費·冬季購物節”期間,江蘇地區線上消費金額突破2萬億元,累計支付20633億元。記者從省商務廳了解到,下一步將按照“促流通、擴消費、暢循環、保主體”四大主線任務促消費。例如,持續推進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繼續支持南京、蘇州、徐州、無錫等地培育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快步行街改造提升,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等工作,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推動鎮村農貿市場改造提升。評選認定一批“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示范區”,培育重點供應鏈企業。加強老字號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發揮老字號企業在消費促進中的重要作用。
《方案》明確提出“持續擴大高水平市場開放”,包括高水平建設江蘇自貿試驗區,加快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完善引導境外消費回流政策,推動質量基礎設施與國際接軌等具體舉措。
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宏表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要通過構建暢通有效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加強化與國際市場的聯系和合作,從而更好地構建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作為開放大省,江蘇利用外資持續保持全國第一,外貿規模連續19年穩居全國第二。截至2021年底,全省外資總部和功能性機構累計達331家,其中50家為世界500強投資;江蘇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113項改革試點任務落地實施率超過97%,累計形成196項制度創新經驗成果。
丁宏建議,發揮好自貿試驗區等高端平臺的創新優勢,加快與RCEP、CPTPP、DEPA等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進行對接和融通,從而打造更加穩定開放和透明的營商環境。加快推動質量、檢測、標準等跟國際互通互認的進程,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國際市場上的流通速度,提升江蘇產品、江蘇品牌的競爭力影響力。深化江蘇與日韓、東盟等經濟體的密切聯系與經貿往來,進一步強化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推動形成更多互利共贏成果。在服務業、數字貿易等領域加大開放力度,探索先行先試,提前適應新趨勢新規則,搶占未來競爭的制高點,率先打造數字貿易示范強省。
監管體制機制高效能,重點領域高標準
《方案》提出,要推進綜合協同監管。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定“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工作指引。
江蘇省市場監管局信用風險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主要意義在于減輕企業負擔,通過跨部門聯合抽查,實現“綜合查一次”,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打擾;提高監管效能,充分運用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科學確定抽查的對象、比例和頻次,開展差異化、精準化監管,使監管對違法失信者“無處不在”,對誠信守法者“無事不擾”;規范監管行為,制定抽查計劃,明確檢查方法、程序和內容,解決為何查、查什么、怎么查等問題,使監管行為規范化、透明化。
近日,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印發《江蘇省市場監管系統2022年度“雙隨機、一公開”抽查計劃的通知》。根據抽查計劃,2022年度全省市場監管系統在業企業抽查比例總體不低于3%,由省市縣三級共同完成。省局計劃上半年按1.5%的比例對全省在業企業抽取,其中不定向抽查任務結合國家“互聯網+監管”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開展;下半年將根據全省系統抽查任務開展情況,視情結合江蘇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進行任務抽取。
在加強重點領域監管方面,《方案》明確,要規范發展平臺經濟,開展網絡市場監管等執法行動。
“平臺企業輻射面廣、影響量大,與成千上萬計的平臺內商戶、上游供應鏈、下游服務鏈密切相關,承擔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角色,平臺經濟是穩增長的關鍵領域。”省市場監管局網監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提升合規能力、防范違規風險、穩平臺企業,江蘇以貫徹落實地方標準《電子商務平臺管理規范》為抓手,深入實施“電商平臺全面貫標”工程,引導平臺完善管理制度、督促平臺嚴格履行法定責任、推進平臺規則協議公平、提高平臺合規管理能力。
專家指出,從總體看,《方案》體現了江蘇在市場體系建設中的高標準、高質量和高水平。一個運行規范的市場,包括市場流通主體、流通客體和監管主體、服務客體,而一個科學完善的市場體系需要市場發展主體的高質量、市場流通產品的高層級、市場流通要素的高水平、市場監管規則的高標準和市場流通中各種合法權益保障的高維護。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夢然 洪葉 丁茜茜 宋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