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兒中心)門診大樓里,各個診區內秩序井然。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供圖
中新網上海5月25日電 (記者 陳靜)上海疫情防控形勢向好,醫療機構正在逐步重歸正軌。
記者25日獲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下稱:仁濟醫院)手術服務全部開放,限期手術應收盡收,擇期手術實行預約制。目前,該院部分科室床位收治率已近70%,醫院日手術量近100臺。
記者了解到,為了最大限度降低住院病房疫情防控風險,仁濟醫院對內外科大樓各科室的整體布局做了精細化調整,每幢樓宇設置緩沖樓層。急診收治、但尚不能滿足入院條件的患者將先被收治進緩沖樓層單間隔離,需要急診手術的患者按照醫院院感防控要求,進行人員防護和負壓手術室手術。
每個病區均設置隔離單間并留有一定比例的緩沖病房。各病區根據實際情況,嚴格規劃“三區兩通道”。(“三區”即清潔區、污染區和半污染區;“兩通道”是指醫務人員通道和病人通道。)病區及電梯等公共區域加強了消殺頻次,病人出院病房清空后均需進行終末消殺,方可收治新入院病人。不同日入院的病人避免安排同一緩沖病房,以進一步降低疫情傳播風險,保障住院患者安全。
對于有擇期住院需求的患者,仁濟醫院提供全預約制服務,目前預約率達100%。在滿足入院條件的基礎上,當日入院的患者及陪護均需完成一次抗原檢測,一旦發現流調異常、體溫異常或陽性病人,醫護人員會立即將其移入隔離病房,安排復核或轉運,所涉及到的場所及物品均進行封閉后終末消殺,直至環境采樣呈陰性方再啟用。
醫院探索建立“樓長制”,每位樓長由一名院領導擔任,全面管理一棟樓宇。“樓長制”確保每件事情有人管理,每個環節有人督導,逐步形成常態化、制度化、精細化管理。醫院方面表示,“樓長制”讓疫情傳播風險“降下來”,重點人群行動軌跡“穩下來”,各項制度的執行“嚴起來”。據介紹,有了“樓長制”,所有問題現場決策現場解決。出入口處的閘機設置規則,就是樓長根據實際情況和多日運行觀察后做出的合理調整。
在院區閉環管理期間,院區各大樓成立應急領導小組。由樓長帶頭,每個樓層逐一進行巡察督察;啟動在院病人分類處置預案,召集樓內各臨床科室主任、護士長召開緊急線上會議,確保醫療安全。專班人員對滯留院區的住院病人及陪同家屬按區域開展排查;護理人員詳細記錄病人基本信息,便于數據統計和進一步處置;各科醫生對病人進行病情評估,梳理后續診療措施,耐心向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溝通工作,及時疏導病人不安情緒。
4月下旬,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民眾就醫、手術需求也逐漸增加,仁濟醫院克服重重困難,決定恢復日間手術。醫務處連夜召集護理部、院感辦、日間管理中心、日間手術室、麻醉科、臨床科室等多個部門,共同商討疫情下日間手術的新流程。大到病人的收治原則,小到病人乘坐哪部電梯到達日間病房,每個細節都不放過。
日間病房的護士長們積極配合,細化重塑了日間手術患者收治流程。據了解,仁濟醫院是中國少數開展日間心臟微創介入手術、當日離院模式的醫院。通過日間手術,患者快進快出,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病床周轉率,將病床騰挪出來,提供給亟需救治的患者。自心內科普通病房閉環重啟以來,僅5月1日到5月20日就開展了日間心臟微創介入手術102臺,其中冠脈介入85臺,起搏電生理17臺。
醫院方面告訴記者,即便是在疫情防控最吃緊的時候,該院心臟重癥團隊依舊連續救治近百例急性心梗患者,年齡最小者31歲,年齡最大者90歲,最高一天連續救治了5例急性心梗患者;同時起搏器救治了12名心臟驟停和阿斯綜合征發作的患者;包括了11例確診陽性的心臟危重癥患者。
同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兒中心)門診大樓里,各個診區內秩序井然,患兒及家長們坐在候診區有序地等待著叫號。兒中心門辦主任田丹告訴記者,隨著社會面的逐步開放,越來越多的家長可以帶著孩子走出小區,到兒中心解決醫療需求。同時,醫院協調一切資源,特別是臨床科室的主任們、專家們紛紛投入于復工復產。
據眼科主任劉紅介紹,歷經了兩個多月的網課,孩子們的視力問題成了家長們的“心病”,春夏季又是過敏性眼疾的高發時節,眼科診療需求一直居高不下。但是由于疫情防控,大多數的家庭選擇互聯網醫院來解決眼睛感染、過敏等問題,但對于屈光不正等問題的驗光配鏡等,只能暫時積壓需求。隨著社區逐漸開放,這幾天眼科門診開始熱鬧起來,她帶領團隊在門診守候。
“在封控最嚴的日子里,一個病人也沒有……眼下情況是好多了,孩子們能來看病了,我最擔心的還是那些術后病人,希望他們能盡快來醫院復診,畢竟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超過了復查時間。”心內科的主任醫師沈捷表示,他們將堅守在門診,在孩子們需要時,能幫上忙。
據悉,目前,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所有科室門診全部開放,均由科室主任等領銜坐診,并逐漸開足馬力,以應對社會面逐漸開放帶來的醫療需求以及即將來臨的暑期高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