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早一天復工復產,就能多一天奪回損失,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近期,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部分地區,復工復產正在有序推進。各地在堅持“動態清零”的同時,大力支持市場主體恢復發展,一系列援企紓困措施密集出臺。
應該看到,復工復產并不是人員召回、機器重啟那么簡單,還涉及到防疫、后勤保障、安全生產、物流等方方面面,企業面臨的壓力著實不小。與此同時,供應鏈受阻、資金鏈緊張、訂單減少、銷售困難,也成為不少企業復工復產路上的障礙,影響著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開展。這說明,復工復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項政策協調配合、精準發力,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影響整個進程。確保有原料可供應、有資金可周轉、有需求可支撐,讓復工復產成為可持續的過程,讓經濟既動起來更轉得好,是復工復產過程中必須解決好的系列問題。因此,推進復工復產,各地區各部門不僅要“扶上馬”,幫企業盡快把設備和人員配置到位、運轉起來,更要“送一程”,精準解決企業復工復產進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助其盡快恢復正常生產水平,早日產生更大經濟效益。
支持復工復產,既要“加”支點、動能、信心,也要“減”堵點、稅費、障礙。疫情影響下,房租稅費有壓力、用工招工還不足、金融信貸有需求……一系列問題都可能讓企業復工復產進程受阻。今年以來,我國宏觀政策靠前發力,加大力度穩增長,從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到出臺23條舉措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服務,再到降低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降低存款準備金、推動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直指企業復工路上的各種難題。對各地來說,既要加大落實力度,真正讓這些好政策惠及廣大市場主體,也要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實施房租減免、財政貼息、就業扶持等措施,讓企業的復工復產之路更平坦。
支持復工復產,既要做好服務的“加法”,也要做好審批的“減法”。疫情影響下,優化營商環境對企業發展尤為重要。相關部門一定要切實從保市場主體的實際出發,設身處地幫企業想辦法、解難題。比如,在保證防疫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創造條件簡化復工手續,讓企業在開工、用工、物流等方面少一些等待時間;在保證監管到位的情況下,盡可能讓審批網上辦、辦事無接觸,讓企業不必為一紙證明奔波勞碌。類似這樣的營商環境“加減法”,能夠讓企業充分感受到政策的暖意,增強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信心和底氣。
應該看到,今年以來,受新一輪疫情、國際局勢變化的超預期影響,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緊迫性尤為突出。各地各部門要認識到,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不是“一刀切”、簡單化、層層加碼,落實好“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就要做到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推動企業復工復產,有“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加快落實已經確定的政策,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越是困難時刻,越需要各地區各部門發揚擔當和斗爭精神,與廣大市場主體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在機遇面前主動出擊,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在風險面前積極應對,我們就一定能在抗擊大風險中創造出大機遇,推動我國經濟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