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安徽蒙城縣立倉鎮楊莊村優質小麥基地,亳州小麥喜開“第一鐮”(央廣網發 張治國攝)
央廣網合肥6月2日消息(記者周然)江淮處處涌麥浪,顆粒歸倉田疇忙。
眼下,從安徽皖南到皖北,大面積機收場面如火如荼,江淮大地一片豐收景象。
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大省,安徽今年小麥收割面積約4280萬畝。安徽省農情調度顯示,今年夏收呈面積增、單產增、總產增的向好態勢,小麥產量有望創歷史新高。
去年安徽糧食總產達到817.52億斤,較上年增加13.72億斤,占全國增量的5.1%,是全國5個糧食凈調出省份之一,為穩住全國“米袋子”作出了貢獻。
一粒種子
“最高單產750公斤!平均畝產也有600公斤!”5月31日,在宿州市埇橋區葛林村,種糧大戶雷修春正在對自己的麥田進行驗收。他告訴記者,在種子的投入上注重精準、有效,選用高產、穩產、抗災性強的小麥品種,是他家的麥田今年獲得高產的“黑科技”之一。
種子被喻為農業的“芯片”。目前,安徽持證種子企業273家,每年向國內外市場供種1.5億公斤以上,是產種、用種、供種大省。合肥豐樂種業是安徽省種業骨干企業,近期頻頻收到喜報:來自蒙城縣、臨泉縣、阜南縣等多個農戶家里的“煙農1212”品種畝產都創了歷史新高,在抗倒性、抗病性、抗寒性、抗早衰方面表現突出。
宿州埇橋區曹村村農民喜收優質小麥(央廣網發 張從本攝)
今年年初,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在調研種業振興工作時強調,安徽要全力支持種業重點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推動全省現代種業“保、育、繁、推、管”全產業鏈發展,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加快打造種業強省。據了解,安徽現建有農作物良種基地240萬畝,年產良種9億公斤,每年在全國推廣面積超過8000萬畝。
一場比武
5月26日上午,在阜南縣王家壩鎮的金色麥田里,一場別開生面的大比武——2022年阜陽市小麥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正在進行。比武以“精細高效、提質減損”為主題,目的是向廣大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手推廣糧食機收減損技術。不止在阜南,安徽小麥面積50萬畝以上的縣(市、區)在麥收期間都組織了類似比賽,營造出廣大農機手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保障夏糧豐收到手、顆粒歸倉。
阜陽市麥收大比武現場(央廣網發 郭海洋攝)
今年“三夏”安徽全省投入聯合收割機20萬臺,機收率穩定在98.5%以上,其中大馬力、高性能收割機占25%、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在目前小麥單產和總產觸碰“天花板”的情況下,通過機收和后續儲藏等環節的減損,是增加糧食產量的一條新路。
去年年底,安徽省啟動實施“兩強一增”行動,即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行動,提升小麥機收作業質量是當中的重要一環。目前,安徽各地正進一步挖掘機收減損潛力,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導作用,鼓勵農民購置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節能環保的收獲機械,促進農機升級換代和智能綠色高效收獲機械應用。同時,鼓勵應用機收損失監測智能化技術,進一步優化割臺、脫粒、分離、清選能力,切實提升機收減損性能。安徽還引導農機合作社、綜合性農事服務中心等主體深入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提高機具使用效率和效益。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表示,今年目標是努力把機收損失率降低1個百分點,挽回糧食損失3億斤以上。
一張地圖
在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官網上,有一張安徽省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分布圖,這是安徽全省小麥種植戶都熟悉的一張地圖。在“小麥地圖”上,全省小麥產地、品種、規模等生產信息一目了然,直觀反映出各地小麥單一品種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成果。通過網上點擊,廠商就能夠輕松查閱小麥各種信息,根據需求按圖索“麥”,實現小麥產銷無縫對接。亳州市豐四方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蔣頂雨就是“按圖索糧”政策的受益者。幾年前,他種植的小麥雖然品質好,但因為與面粉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往往賣不上好價錢。自從登上了安徽省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分布圖,他陸續接到了幾個省外的面粉企業電話,要求訂購。
安徽省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分布圖(圖片來源于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官網)
作為產糧大省,過去安徽普通小麥產量大,后期深加工潛力小。“按圖索糧”和訂單化生產就是安徽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的創新舉措,通過大面積成“片”種植優質專用糧,直擊供需錯位的痛點,破解種糧效益低問題。
阜陽市潁州區有32.6萬畝優質專用小麥,通過推進“單種、單收、單儲和專用”的產銷一體化模式,繪制單品種小麥種植單元地圖,引導企業“按圖索麥”,全區畝均增收400元以上。亳州市渦陽縣是安徽首個小麥畝產千斤縣,小麥種植200多萬畝,全縣24處被列入“小麥地圖”,越來越多麥田實現了標準化、精品化種植,大部分麥子在收割之前就基本落實了訂單。農民種糧的收入增長了、產品銷路不愁了,種糧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
今年安徽省委今年一號文件要求,全省要確保糧食播種面積1億畝以上,產量穩定在800億斤以上,保持全國第4水平,其中夏種糧食面積達到6145萬畝以上。對于安徽,這既是本省發展大局的需要,更是扛穩國家糧食安全擔子的一份沉甸甸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