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作者:董煜(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搞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這是當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著力點,也是亟須各方強化共識、協力推進的重大戰略任務。

  一、正確認識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間的關系

  從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兩個戰略的歷史脈絡看,兩者都是奔著問題提出來的,都與中國經濟的階段性要求緊密結合在一起。對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要正確認識和理解,從全局上加以把握。

  正確理解戰略內涵的演進。通過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我們有效應對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當時在戰略側重點上,更多把投資作為主要抓手。而當前實施的擴大內需戰略,則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發揮好消費的基礎性和投資的關鍵作用,落腳點是盡快形成完整內需體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2015年提出后,其內涵不斷拓展,從“三去一降一補”到“破、立、降”到“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再到“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越來越著眼于通過供給質量提升,更好滿足和創造需求。今天,必須從新要求出發,全面準確認識戰略內涵,而不能停留在固有的認知上看待問題。

  正確認識供需關系的變化。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的永恒命題。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基于經濟運行中總需求不足的判斷;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源于當時供需關系的主要矛盾轉移到了供給側。相關的一系列政策舉措,都是針對供需失衡的具體情況提出來的,是為了矯正供需間不匹配乃至錯配的問題,更好地暢通經濟循環。調節供需關系,并不是“拔河比賽”,而是要統籌兼顧。從當前中國經濟特點看,需求端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消費有待修復、有效需求特別是高質量需求不足,供給端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低水平產能過剩與高水平供給不足并存、供應鏈面臨安全風險,問題的疊加必然要求從兩端同時發力,找準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以解決。

  正確把握宏觀經濟治理的平衡點。在中國經濟的每個關鍵時間節點,都需要及時作出戰略判斷和選擇。做好宏觀經濟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供需關系,這就要求根據供需矛盾的變化相機抉擇合理的策略。擴大內需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者之間不是對立關系,也不是替代關系,而是協同關系。如果不顧其相互關聯,單兵突進地推進某方面政策,就可能顧此失彼,帶來一系列后遺癥。在新發展格局中,擴大內需是戰略基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工作主線,二者必須相輔相成、共同作用、均衡發力,這樣才能真正從需求端引導供給升級、從供給側激發潛在需求,實現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二、找準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合點

  當前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嚴峻,迫切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從實際出發,善于挖掘既能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又能拉動有效需求的結合點,把堵點和空白點轉化為新的增長點,為促進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和長遠健康發展提供重要動力。

  在產業轉型升級中尋找結合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著眼點,就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產業發展新動能。新產業可以創造新的需求,持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新領域新賽道發展,本身就是最大的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加速帶動消費升級。在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領域,一系列創新創意的應用已經極大帶動了數碼、“國潮”等行業和產品的發展,其對消費的擴散效應還在不斷顯現。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既能提升老企業的生存能力,也能帶動老客戶增強對傳統行業、品牌的黏性。加快研發設計、會計審計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將有效滿足產業鏈提升效率的相關需求。補齊供應鏈短板,既是維護產業生態安全的需要,也將能滿足部分國內行業和企業需求。

  在數字中國建設中尋找結合點。《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已經正式印發實施,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擴大數字領域消費和投資提供了重要指引。數字基礎設施居于底座位置,無論是網絡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還是應用基礎設施,其布局建設和互聯互通都會帶來巨大的市場機會。推動數字中國建設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在各領域創造一系列新的需求,如數字經濟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數字文化領域的優質網絡文化產品供給、數字生態文明領域的生態環境智慧治理等,都將極大提升各領域的運行效率,并對新消費和新基建投資起到較大帶動作用。

  在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尋找結合點。我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是擴大內需戰略可以依托的最寶貴資源。中央已經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作出全面部署,下一步要根據工作推進情況,找到阻礙經濟循環的堵點和卡點,有針對性地加以破解。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是市場改革建設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動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加快改革示范和復制推廣,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提供堅實基礎。要促進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投資與區域重大戰略布局有機結合,同時通過打破區域性、制度性壁壘,為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在各地投資興業提供公平優質的服務。

  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尋找結合點。隨著我國綠色環保產業發展壯大,相關市場建設不斷完善,商業模式在探索中日漸成熟,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實現機制的落實有了較好基礎。此外,也要看到,綠色消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自覺選擇,提供更多優質綠色產品也能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

  在增進民生福祉中尋找結合點。中國式現代化要實現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在民生方面存在很多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滿足的領域,如健康、文化、體育、娛樂、休閑等消費需求,這些都可以成為供給側的重要發力點。通過把新產品、新業態與新服務相結合,可以有效擴大新消費。當前,圍繞“一老一小”的供需矛盾更是需要高度關注,應對老齡化要加大適老化改造投資、老齡產業發展、養老設施場所建設等力度,應對出生人口減少趨勢要加強嬰幼兒產業培育發展、為兒童成長提供一系列環境條件,這些都是既有巨大需求又存在供給短板的領域,要充分挖掘出其中的投資和消費潛力。

  三、以系統觀念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關系全局的系統性工程,要把兩者統一到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上來,運用系統觀念統籌謀劃和推進。

  要夯實科技和人才支撐。實現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歸根結底要靠創新,只有通過創新引領,才能不斷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實現與不斷升級的需求結構間的及時匹配。科技工作要堅持“四個面向”,著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源源不斷輸出新型人才和科研成果。特別是要發揮好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推動對技術和人才的供需實現精準對接。

  要強化財政和金融保障。中央明確,著力擴大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需求、有合理回報的投資需求、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金融需求。這意味著擴內需并不是無限制的,而是有前置和約束條件的,需要建立起能夠鼓勵有效需求、抑制無效和低效供給的引導機制。財政政策要加大重點領域投入,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引導與撬動作用,有效帶動擴大全社會投資和促進消費。金融政策要持續加大對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

  要優化政策和輿論環境。一段時間以來,市場在解讀政策時對一些重大概念出現了一定理解偏差。比如,有的把擴大內需看作是取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忽視供給側在當前經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等。對此,要積極加以引導,及時準確答疑釋惑,使各方更好認識和把握新發展格局的完整內涵,把握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推進路徑。

  《光明日報》( 2023年03月10日 12版)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