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歷史文化的容器,容器中承載著歲月積淀的各類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遺產奠定了城市文明的基底。近年來,無錫充分利用科技賦能、創新手段,加強文物保護,普及文化歷史,讓文化和自然遺產連接現代生活,讓文化遺產助力時代發展,讓人民大眾共享歷史文化資源及其發展成果。
科技賦能,全方位解讀地域史前文明
6月2日,位于無錫闔閭城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華東基地,一臺臺攝像機把鏡頭對準了“探源科考艙”,一場“開啟6000年盲盒”的直播考古活動引發全網關注,這也是無錫首次以直播的形式為公眾普及馬家浜文化。
在濱湖區胡埭新發現的馬鞍遺址時間跨度長,最早達到了6000多年前的馬家浜文化時期,形成了文化層堆積。為了全方位解讀無錫的史前文明,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從馬鞍遺址整體“打包”提取了兩座馬家浜時期的墓葬,轉移至“探源科考艙”開展實驗室考古,并邀請了各領域專家運用科技手段多學科聯合考古。這不僅推動了文明探源工程步入到科技考古的新階段,更讓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提升到了新高度。
“考古不是看你挖到什么,而是看你怎么挖,它不是挖寶的工作,而是科學研究,讓大眾能夠看到整個發掘過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唐錦瓊表示,實驗室考古可以讓他們最大可能獲取考古信息和實物資料,這就是它最大的意義所在。
文藝滲透,工業遺產活化利用
近年來,錫城文化場館與公共空間持續探索新表達、新模式,以嶄新的形式,活態呈現本土文化與經典藝術。
今年4月,多媒體光影芭蕾舞劇《二泉映月》在工業遺產煥新后的新地標——運河匯首演。流光溢彩的視覺盛宴,帶領觀眾走進無錫民間音樂家阿炳樂觀的精神世界,用足尖藝術娓娓道來一段音樂奇緣。
“第一次看到,感受比較新穎,芭蕾舞劇跟二泉映月,古運河的氛圍融合在一起,感覺非常好。”市民吳女士告訴記者。
最令人震撼的還是演出的舞臺和光影效果。此次演出首次采用特殊的絲網建筑進行投影,勾勒出清名橋等無錫地標建筑以及特色民居,結合全息光影冰屏影像技術,讓現場充滿科技感。而運河匯以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方式,為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注入更多文化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讓文化藝術在此大放異彩。
校地合作,賦能文化保護與傳承
厚植文化沃土,校地合作正賦能著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6月5日,無錫學院與無錫市國專歷史研究會聯合共建了無錫國專研究中心,將通過共同搭建學術和教學平臺、組建研究和教育團隊,賡續無錫國專精神,提升無錫文化軟實力。
“新時代,以深入研究無錫國專的文化傳統,來弘揚傳承優秀的文化遺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無錫國專歷史研究會副會長徐忠憲告訴記者,無錫國專是無錫市一張珍貴的文化名片,其卓越的歷史地位和社會文化影響力,是中國教育史上不朽的豐碑。
無錫國專研究中心將為全校學生開設國學、經學、傳統文化相關通識課程,推動傳統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培養傳統中華文化研究人才,進一步推進無錫高等教育的發展。
“我們建設了無錫國專研究中心以后,會在教學、科研、學術交流和社會實踐四個方面去推進合作。”無錫學院人文法政學院副院長趙嵐表示,“希望能夠實現校地合作典范,把無錫的城市文化精神和學術精神融合起來。”
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一個民族留存下來的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無錫的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正在有機融合。今年6月10日是中國第18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無錫將用一系列精彩活動,讓文化與藝術交匯,傳統非遺與現代生活碰撞,進一步激活“歷史文化+”的時代活力。
記者:無錫廣電新聞中心 嚴寒 程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