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6月13日訊(記者 李春暉)在發達經濟體緊縮政策之下,分析師們對于2023年外需萎靡、出口承壓的預判已成共識。然而自年初以來,出口屢屢超出預期。
超預期表現從何而來?在第三屆金融四十人曲江論壇上,有經濟學家給出了解答: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新興市場的出口增長,抵消了對部分發達經濟體的出口下滑。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極大提升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廣度、深度和水平,搭建了與更多國家和地區經貿交流合作的橋梁,促進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支撐出口韌性
2022年,為了應對歷史罕見的高通脹,發達經濟體紛紛開啟“加息潮”。然而頻繁和快速的緊縮政策,導致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外需疲軟。
在全球貿易陰云籠罩的情況下,我國出口連續走出亮眼行情:按美元計,3月份出口同比增長14.8%,遠超市場預估的下降7.1%;4月份出口同比增長8.5%,繼續保持強勁增速。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貿易出口數據客觀來說是超預期的,比去年末大家預想的要好很多。”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第三屆金融四十人曲江論壇表示,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新興市場的出口增長,抵消了對部分發達經濟體的出口下滑。
十年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往來持續增長。據海關統計,今年前5個月,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5.78萬億元,增長13.2%。其中,出口3.44萬億元,增長21.6%。
“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國出口結構的重塑與升級,大大提升了外貿應對不確定性的韌性和增長潛力。“過去我們出口不行的地方、大家不怎么關注的地方,成為了今年重要的亮點。”魯政委稱。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表示,“一帶一路”推動堅持多邊主義,捍衛開放的經濟體系。“原來我們的經濟關系更多集中在發達國家,現在要開拓新的合作領域。在多邊主義的框架下,‘一帶一路’的價值更加凸顯。”
“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一帶一路’給落實全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重大意義,也認識到推進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合作所帶來的重大機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表示。
西部新機遇
“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西部地區從對外開放的“末梢”一躍成為開放“前沿”。“中歐班列成為向西開放大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成為向南出海的新動脈,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十四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尹艷林表示。
西部地區迎來了經濟社會發展與開放合作的歷史性機遇。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用一組數據展現了西部這十年的跨越式發展:十年間,西部地區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10.6萬億元增至2022年的25.7萬億元,經濟增速連續多年高于全國水平;基礎設施通達度大幅提升,西部地區鐵路里程已突破6萬公里,占到全國的40%;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加速發展,清潔能源、智能制造等新經濟蓬勃興起,電力跨省區外送占比達到全國70%以上。
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深刻變革了近300年工業文明形成的以海洋經濟為主的世界經貿格局,形成海洋經濟與陸地經濟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隆國強建議,西部地區應當把握好這些機遇,把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首先就是要著力打造一流的國際營商環境。“西部地區在過去這些年營商環境的改善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營商環境的改善本身也是沒有終點的旅程,永遠在路上。”他表示,“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營商環境的改善是一場競賽,不進則退、慢進也退,所以西部地區要有更大的勇氣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進一步提高改善營商環境,才能把潛在的投資者吸引來。”
另外,他提出,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需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進來主要靠營商環境的改善,走出去則必須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讓本地的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增強參與全球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