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全面實施,深刻改變了浙江省的鄉村面貌。作為中國式美麗鄉村的典范,“千萬工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同時,重塑著鄉村治理現代化格局和鄉風文明。無論是深得民心的科學規劃,還是“一張藍圖繪到底”的久久為功,推動這場山鄉巨變的偉大工程必然蘊含著推進鄉村振興的成功密碼。解析這一成功密碼,發現“千萬工程”造就美麗鄉村蝶變背后的不變和堅持,從中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真諦,有助于將守正創新統一于“千萬工程”經驗,引領中國式鄉村現代化實踐。
“千萬工程”實施20年,帶來的是鄉村物質生產方式、村民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風貌的深刻改變。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制定“千萬工程”的目標要求,確定“一把手”負總責,分級負責的責任制,強調“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規劃先行、完善機制,突出重點、統籌協調”的工作方針。通過長期艱苦努力,全面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從最直觀的層面來看,“千萬工程”實現了鄉村人居環境的美化。“千萬工程”同步推進鄉村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鄉村發展理念,推動鄉村環境建設實現了“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的根本變化。統籌城鄉環境治理規劃,決不落下一個村,經過“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廁所革命”,這里的山更綠、水更清。從農業生產的層面來看,“千萬工程”實現了城鄉融合下的產業升級,依托生態環境和交通優勢,形成了村村不同、特色鮮明的旅游經濟帶動和特色產業拉動,現代化鄉村生產方式的形成為美麗鄉村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從鄉村社會變遷的層面來看,“千萬工程”推動形成了鄉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下的鄉村治理現代化新機制不斷完善,黨的基層組織、村民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各類黨群志愿服務組織,共同構成了村莊網格智治體系,治理效能合力凸顯。從鄉風文明的層面來看,“千萬工程”涵養了中國式現代化條件下的鄉村文化。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終究要體現在鄉村文化之中。人居環境的改善,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觀念與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深度涵養;黨領導下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的高效運行,有利于社會主義基層民主實踐和現代政治文明觀念的涵養;面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城鄉融合發展,有利于凸顯中國式鄉村現代化文明新形態。凡此種種,都會不斷轉化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內生力和文化軟實力。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以“千萬工程”引領美麗鄉村的深刻改變,最終是為了不變。
其一,以人民為中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的根本價值,是建設美麗鄉村的不變追求。“千萬工程”是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自覺站穩人民立場的鮮活范例,以農民最關心的生活問題為切入點,從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開始,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化發展,再到建設美麗鄉村科學路徑的思路,無一不是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的事業人民作主。在“千萬工程”調研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實施“千萬工程”,越往后越難,靠一家一戶解決不了,只靠干部的力量也不夠,必須由黨委、政府牽頭,各部門廣泛參與,也要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其二,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根本遵循。“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鄉村仍是承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根基。回望百年黨史,農村始終是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主陣地;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戰場。“千萬工程”的規劃和實施,正是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方位科學研判基礎上的決策和持之以恒的推行,“保持歷史耐心”,從國情出發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是推廣“千萬工程”經驗的不變要求。
其三,“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堅持黨領導下的鄉村治理,初心不改,使命不變,是中國式美麗鄉村建設進程的不變優勢。“千萬工程”是黨的基層組織領導力的優秀示范,依靠基層黨組織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潛心基層調研,走訪農民群眾,才能發現真問題、解決真問題。黨領導下的鄉村治理機制是扎根農民生活之中的,“示范村建到哪兒,配套資金就跟到哪兒”,修橋鋪路搞衛生,實實在在搞好鄉村生活和生產,贏得民心和信任,才能形成城鄉統籌發展的合力。
鄉村是新時代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承載著文明記憶、家國情懷、血脈傳承的鄉村,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必然經歷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革,也必然基于國情呈現出不變的“中國特色”。“千萬工程”促進美麗鄉村巨變中蘊含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不變優勢,是植根于鄉土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原則。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