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一帶一路”上飛馳的“鋼鐵駝隊”由中國出發,從東到西幾乎走遍了亞歐大陸,不僅為沿線國家輸送“中國制造”,也將各種各樣的海外商品捎回中國。“大道之行 筑夢絲路”之《山海見證》系列,一起去尋訪中歐班列運行背后的動人故事。
1992年,江蘇連云港開通最早發往中亞的班列。2013年,蘇州、鄭州、重慶、成都首批開通中亞班列。2016年,我國開往歐洲的所有班列采用統一品牌:中歐班列。截至2023年9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7.8萬列,聯通中國境內112個城市,通達歐洲25個國家的217個城市。
江蘇臺記者丁鳳云:堯化門站鐵路貨場是南京中歐班列出發的裝車始發地。正在吊裝的這些貨物來自江蘇揚州、常州、南京,浙江寧波、溫州以及安徽合肥、黃山等周邊各地,即將發往俄羅斯沃爾西諾。裝車結束后,掛上火車頭,它們一路向西的旅程就正式開始了。
由東到西,一路秋色漸濃,中歐班列由霍爾果斯入境哈薩克斯坦,在東門-無水港的換裝場站里,中國的窄軌已經到了終點,哈薩克斯坦的寬軌上已經停放好空車板。
今年40多歲的阿斯卡特,正在十幾米的高空,熟練操縱著巨型龍門吊,將剛剛抵港的集裝箱吊上新車板。十年前,無水港剛剛落成的時候,有著換裝工作經驗的阿斯卡特,就被招募過來。他見證著這里因為中歐班列不斷興旺,從無人區成為口岸新城,基地里也從最初的五六個當地人,到現在有了180多個同事。通過不斷學習,阿斯卡特如今拿到了巨型龍門吊操作證,忙碌的時候,他幾乎全天待在這個小小的操作間里,每天裝卸200個集裝箱。
哈薩克斯坦霍爾果斯-東門無水港龍門吊司機阿斯卡特告訴記者,相比較剛剛投入運營時,運輸量有非常明顯增加,原來1-2列,現在7-8列通過。自己的收入也增多了,來這之前是3個小孩,現在是5個小孩了。
隨著橋吊快速移動,集裝箱很快換裝完畢,在全球上萬公里的航線中,中歐班列需要根據各國實際情況,像這樣不停更換火車頭、車板以及司機。在霍爾果斯稍作停留,中歐班列繼續前往300多公里外的阿拉木圖市。與中國做生意多年,哈薩克斯坦商人阿扎麻提說著一口流利的漢語,被伙伴們親昵地稱為:馬經理。馬經理對中歐班列的過境時刻表了如指掌,集裝箱剛剛卸下,他就迫不及待地開箱驗貨了。
哈薩克斯坦商人阿扎麻提告訴記者,這批貨物是冬天取暖用的電熱器,由批發商銷售給散戶,散戶再賣給千家萬戶。在這個堆場里,還有家具、電器、設備……什么都有,現在中歐班列特別方便。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十年來,每年過境哈薩克斯坦的中歐班列從最初的77列,到現在的4800列,增加了60多倍。越來越多像馬經理這樣的邊境貿易商人,活躍在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口岸與中亞各大城市之間,喀什、阿拉木圖、撒馬爾罕,這些曾經在古絲綢之路上熠熠生輝的歷史名城,再次煥發出耀眼的光芒。中歐班列不僅給當地帶來了豐富的物資、創造每年數億美元的過境運輸收入,還將哈薩克斯坦乃至中亞地區的優質商品運往國際市場,古絲綢之路再次被激活,中亞五國再現昔日繁忙。
哈鐵快運物流經理阿伊多斯·別然洛夫告訴記者,目前最基礎的貨物是設備,發到哈薩克斯坦國內阿拉木圖、庫斯塔納、帕夫羅納以及發到其他中亞國家,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包括亞美尼亞,還有俄羅斯也有不少。
繼續西行,中歐班列就進入了歐洲的起點——俄羅斯,一批來自江蘇蘇州的滑雪面料在這里被卸下。
俄羅斯STAYER公司總經理撒拉多夫尼科夫·葉夫基尼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剛從中國運過來的布料,它們具有很好的防水性、透氣性,我們用它來做防雪、御寒、防雨的服裝。所有人都贊成中國的布料越來越好,近三年的計劃是加強與合作伙伴的聯系,擴大布料的購買量,期待有好的發展。
這款由蘇州吳江羅曼羅蘭家紡最新研發的布料,將用來制作俄羅斯STAYER公司最新設計的專業級別滑雪服,兩家企業共同開發的高端滑雪服品牌,如今在歐洲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成為行業里的隱形冠軍。
火車一路穿行,來到了歐洲的十字路口——波蘭,郁郁蔥蔥的山區林地、歷史悠久的藝術街區、古老質樸的城市客廳,中歐的浪漫氣息撲面而來。同時,隨處可見的大型倉儲設施,來回穿梭的大型物流車,又彰顯著它蓬勃的生命力。
記者來到波蘭西南部小鎮佩奇科維采,這里聚集著很多的工廠庫。經過20多天的車程,來自江蘇無錫樂友新能源的鋰電池已經到達了這里,短暫停留四、五天之后,它們將被送到距離這里不到一公里的LG工廠,進行下一步的生產。
騰龍波蘭有限公司工廠經理托馬斯·卡明斯基介紹,這些都是工廠生產的新產品,中歐班列使得中國零部件的供應速度從原來的8周變成4周,大大降低了倉儲成本,提高了公司產品的競爭力。我們很喜歡在這里工作!
中歐班列不停擺、強時效,在波蘭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全球流動的即時生產”:原料配送迅速,倉庫停留短暫,企業實現“零庫存”,生產更加準時化、精益化。如今,約90%的中歐班列過境或抵達波蘭,帶動波蘭倉儲物流、港口經濟等迅速發展,這也讓波蘭在全球供應鏈中找到了新的發展定位。
波蘭西里西亞省卡托維茲特殊經濟區董事、副主席拉夫·澤拉齊內告訴記者,波蘭有特殊的區位優勢,是中歐班列進入歐洲的必經之路,正因為如此,波蘭發展速度越來越迅速,勢頭越來越強。中國和波蘭之間的合作是在不同領域的,國家之間的合作可以越來越緊密。
繼續向西,長途奔波的中歐班列即將到達歐洲的終點站之一——德國北威州的杜伊斯堡。在杜伊斯堡市政府任職的陶逸泊是“中國事務專員”,曾在杜伊斯堡港務集團工作了37年,他笑稱“這份工作是中國給的”。令他印象深刻的是:2011年,隨著第一列中歐班列抵達,這里的一切開始發生改變。
杜伊斯堡市政府中國事務專員陶逸泊告訴記者,現在平均每周有60輛列車在中德之間往返,帶來了中國的電子零配件、新能源組件,也帶去了歐洲生產的奶粉、木材等。以往中歐班列的回程率不高,現在也得到很大提升。2014年杜伊斯堡大約有40家中國企業,現在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120。
這十年間,陶逸泊見證著中歐班列與杜伊斯堡的飛速成長,杜伊斯堡與中國之間開行的中歐班列從2014年最初的每周4列不斷增加,高峰時期每周有70列火車往返于杜伊斯堡和中國的20多個城市之間。成倍增長的中歐班列密集抵達,來來往往的貨物從這里繼續通達歐洲24個國家200個城市,如今的杜伊斯堡已經成為中歐班列運行班次最多、運量最大和貨值最高的歐洲樞紐。2022年,中國向杜伊斯堡開行首列按時刻表發出的定期班列,今年,杜伊斯堡也向中國發出了首列定期班列。
中國駐杜塞爾多夫總領事杜春國告訴記者,中歐班列對杜伊斯堡的發展還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城市也被稱為“中國城”。無論市長還是市民,都對中國有很深的感情,對中歐班列也有很深的感情。
展望未來,陶逸泊說,將來自己和杜伊斯堡市的每一個人都將像過去十年那樣,繼續致力于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發展。
十年來,被譽為“鋼鐵駝隊”的中歐班列已經從“一條線”織就成“一張網”。
——在境外,初步形成北、中、南三大通道;
——在境內,形成經五大口岸出境的西、中、東三條主通道;
——在西端,聯通英國、北歐、地中海沿岸及歐洲大陸腹地;
——在東端,聯通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以及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班列+園區”“班列+電商”“班列+大宗物資”等運營模式不斷升級,國際冷鏈專列、跨境電商專列、商品汽車專列等相繼開行,一條全天候、大運量、跨大洲的運輸新通道,貫通歐亞,拉近了世界的距離。中歐班列,也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標志性品牌和旗艦項目。
斯里蘭卡駐華使館代理大使尤格納丹說,中歐班列對于“一帶一路”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基礎設施網也得到了極大的利用。我們自身在中歐班列“一帶一路”合作國家之間,影響力也有很大提高。
白俄羅斯駐滬總領館總領事安德烈·安德烈耶夫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歐班列是互補發展的成功機制。大部分中歐班列都經過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市。白俄羅斯希望與中國一起,基于中歐班列擴大在各領域的合作。
德國德中友好協會聯合會主席卜布博士說,中歐班列作為一個基礎設施,沿線國家都可以參與進來。受益的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而是所有的參與者,也會對國家之間的文化、文明交融提供很多便利。總之,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產品、好的渠道。
據初步統計,十年來,中歐班列運送貨物731萬標箱,貨值超3400億美元,這支流動的“鋼鐵駝隊”,以安全穩定的暢通運行,開創了亞歐國際運輸的新格局,搭建了沿線經貿合作新平臺,讓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動,有力保障了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丁鳳云 尹美又 郭鍇鋒 顧嘯云 黃蒙 周洋 張正 俞銘義 編輯/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