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定》明確,各地可根據實際,對企業引進的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比照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執行同等引才補助津貼政策;對企業在聘的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分別比照專業技術人員中級、副高級、正高級享受待遇。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僅占就業人口總量的7%,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我國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長期保持在2左右,技能型人才缺口高達2000萬左右。技能人才缺少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產業工人收入不高、待遇不厚。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40.8%的制造業企業職工月均工資在4000元以下,32.5%的制造業企業職工希望打通管理、技術與技能人才的發展通道。
多年來,我省持續加強職業教育,把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基礎性工程。通過舉辦江蘇技能狀元大賽、授予優秀選手“江蘇技能狀元”“江蘇工匠”稱號、給予重獎等辦法,培育選拔技術技能人才,成功涌現出一批像“女焊神”孫景南這樣的“大國工匠”。截至去年底,全省技能人才總量達1450萬人,占就業人員總量的30.2%。其中,高技能人才475萬人,占技能人才總量的32.8%,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975人,為江蘇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同時,面對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新興產業迅速崛起、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新形勢,我省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一些地方“重學歷、輕技能”現象依然存在,一些企事業單位在招聘引才中,過分重視學歷、輕視技能的現象仍較為突出,迫切需要通過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投入力度,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讓產業工人的腰桿子“硬起來”。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實,要讓我省高技能人才的蓄水池“滿起來”,就要認真做到《決定》所要求的那樣,大力發展職業技能培訓,建立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積極推行“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政策;支持龍頭企業、鏈主企業與職業學校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聯合開辦職業技能教育,探索“互聯網+”、“智能+”培訓新形態,讓職業的競爭力真正“強起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堅決“熱起來”。同時,要建立健全技能評價機制。全面實施“新八級工”技能崗位等級設置,加大專項職業能力考核項目開發力度,健全以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為主要內容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推動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跨企業、跨區域互通互認,激發更多的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大國工匠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知識性、技能型、高素質的勞動者,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支撐,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支柱,培養、打造一支與現代科技進步、現代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才能加快江蘇制造向江蘇創造轉變。期待有關各方大力營造尊重高技能人才的氛圍,推動形成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造就更多的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斷夯實江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