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科技創業能力再次得到實力認證。近日,《中國城市科技創業評價報告(2024)》(下稱《報告》)發布。《報告》中顯示,2023年,南京憑借出色的科技創業能力,躋身全國第三。
諸多優勢基礎指標,支撐了南京整體科技創業能力。
在高新企業增長率和科研產出兩個基礎指標上,南京均排名第一,其中基礎指標高新企業較2022年提升38位。另據公開報道,過去5年(2019年—2023年),遷入南京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447家,這一數量同樣居國內城市首位。
南京科技創業能力,全國第三
在這份《報告》中,南京2023年科技創業能力排名僅次于北京、深圳,位列全國第三,部分基礎指標全國第一。

進入前十行列的城市依次為:北京、深圳、南京、杭州、上海、蘇州、廣州、武漢、青島、合肥。
據了解,《報告》由上海科技大學創業與管理學院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支持下編寫,涉及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58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包括5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32個三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包括企業培育、高質量創新創業、創新網絡化、科技水平和環境與平臺。
2023年南京諸多優勢基礎指標,支撐了整體科技創業能力。《報告》顯示,南京科技創業能力在環境與平臺方面得分最高,具有明顯的領先優勢,在高新企業增長率、科研產出、綠色產業和基礎研究等諸多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五個一級指標中,南京的科技水平排名第二位,環境與平臺排名第三位,具有較強競爭力。其中,科研產出、基礎研究兩個基礎指標分別排名第一位、第二位。在企業培育、高質量創新創業兩個一級指標上,南京均位列全國第四位。其中,基礎指標高新企業增長率排名第一位,較2022年提升38位。
科研產出,為南京“上大分”
南京科教資源豐富,大院大所聚集,科研實力具有較強競爭力,優勢顯著。《報告》中南京在科研產出指標上排名第一,這一成果也折射出南京在重視科研、推動技術創新等方面作出的努力。
10月30日4時27分,搭載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本次發射,南京元素閃耀蒼穹。南京高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配套多款自研傳感器及傳感網絡系統,產品涵蓋加注供氣測控系統無線監測設備、全箭空調無線傳感器監測系統及壓力、溫度、濕度等多種傳感器,實現對火箭各系統內測量參數的實時采集。

生物醫藥作為南京重點打造的新興產業,產業優勢突出。9月14日,教育部和江蘇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以南京、蘇州為核心承載區,首批確定生物醫藥、信息通信、先進材料三大產業方向,分別遴選20多所國內高校參與建設。其中,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就落戶在南京生物醫藥谷。“國家級中心”落子南京,將助推南京生物醫藥產業進一步發展,貫通產學研,注入新動能。

△南京生物醫藥谷(圖源:南京發布)
位于江寧區的紫金山實驗室,成立6年已先后發布重大原始創新成果近30項,并建立了業界首個6G實驗室,初步建成了6G端到端實驗平臺;相關技術被應用到“東數西算”等國家戰略工程。

△紫金山實驗室(資料圖)
而面對數字經濟發展新浪潮,南京率先搶灘布局算力基礎設施建設。今年上半年,南京已建和在建數據中心可承載機柜數18萬臺、約占全省40%,建成4個可提供公共算力服務的智算中心,算力規模超2000P、位居全省第一,南京智算中心入選全國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
據統計,近年來南京共有116項重大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一。全社會研發投入持續提升,2023年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3.89%,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比重超15%。
展現強磁場,超1萬家高企齊聚南京
在企業培育、高質量創新創業兩個一級指標上,南京均位列全國第四。其中,基礎指標高新企業增長率排名第一,較2022年提升38位。
一組數據也可以表明南京的“高新力量”。2023年年末,南京擁有超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超2.3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

△小米華東總部(資料圖)
作為創新發展的“排頭兵”和“先行軍”,高新技術企業的跨市“流動”則淬煉出城市的強大“磁場”。據投中研究院報告,在過去5年(2019年—2023年),全國共有33695家高新技術企業跨市遷移,遷入南京的相關企業達到1447家。這一數量居國內城市首位。
去年,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集群規模超8000億元,智能電網產業集群突破3200億元,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型材料等產業業務收入均保持兩位數增長。
高新技術企業為何齊聚南京?一方面離不開南京在科研產出、基礎研究方面的硬核實力;另一方面,南京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于新興產業的落地具備出色的承接能力。
今年年初,極星科技中國區總部項目簽約落戶南京;8月13日,極星科技總部在南京正式運營。極星科技產品規劃負責人表示:“南京招商人員非常專業,他們對項目的技術水平、發展路徑、所盼所愿,能夠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懂得,交流起來心領神會,解決難題干脆利落。”

作為新興產業,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近年來,南京高度重視低空經濟的引導和布局,目前全市“鏈”上主要企業近30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40家。在低空制造產業,集聚有融通無人機公司、中航金城、拓攻(南京)機器人農用植保無人機公司、南京億維特eVTOL研發公司等整機制造領域的優質企業。
近年來,南京市堅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完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南京推出30條政策措施,再度吹響加力“穩增長、強信心”的鏗鏘號角。包括全力促進制造業穩定增長,統籌專項資金推動低空經濟、智能電網、集成電路、工業軟件、商業航天、機器人等支持政策全面落地;圍繞重大項目、重點產業、強鏈并購、科創人才四大方向,推動形成總規模超2000億元的“4+N”產業基金集群等。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馬壯壯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