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午11時,在鹽南高新區金棠名邸小區的互助養老睦鄰點,老人們陸續前來就餐,紅燒排骨、清炒時蔬等菜品擺滿餐臺。“60歲以上老人一葷一素最低6元錢,針對失能老人也推出了‘定制菜單’,如低糖、軟食套餐,并提供送餐上門服務。”睦鄰點工作人員陳香君介紹,居家養老的老人大多具有自理能力,對他們而言,社區食堂、診所等配套服務就顯得格外重要。
觸手可及的養老服務,得益于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的建設運營。對于行動不便的張秀英夫婦來說,這段距離,曾經是他們每天最大的難題。“奶奶,今天的菜少油少鹽,趁熱吃啊!”護理員劉永秀提著保溫餐盒敲開張秀英夫婦的家門。“謝謝你啊小劉,天天中午送菜給我們吃。”這份來自互助養老睦鄰點熱氣騰騰的飯菜,不僅解決了老年人的就餐難題,更溫暖了他們的心。
“對啦!和女兒視頻就這么點。”在金棠名邸互助養老睦鄰點的“智能手機使用課堂”上,老人們更是學會了視頻通話和線上掛號等新技能。“讓‘養老’變為‘享老’,除了關注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是遠遠不夠的,他們的精神需求也至關重要。”互助養老睦鄰點負責人何俊賢介紹,睦鄰點不僅提供助餐服務,非用餐時段睦鄰點還會變身為“銀發學堂”,開展健康講座、手工課堂、戲曲欣賞等文娛活動,輻射周邊3公里內的老年群體,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
“居家養老的老人大多具有自理能力,隨著年齡持續增長,自理能力減弱,更為精細的監護服務就需要我們跟上。”護理員周金干日常穿梭在190余戶家庭之間,從剪發修甲到康復護理,從縫補衣物到整理床鋪,解決老人在家政服務方面的需求。“這個是政府購買的服務,不需要我自己掏錢,給女兒減輕了很大的負擔。”今年86歲的徐天香對“政府購買居家上門服務”模式贊不絕口。
隨著技術進步,越來越多的智能化健康產品及服務走進老年人的生活。“老人只需按一下按鍵,平臺就會接到報警,便會迅速反應,及時聯系家屬、社區、網格員、物業,第一時間到家中對老人實施救助。”智慧養老服務云平臺負責人徐強介紹,通過平臺就能實現一鍵報警、語音通話、健康監測等功能。
從睦鄰互助到智慧守護,如今,養老不僅是“保障”,更是“品質”,不僅是“服務”,更是“溫情”。近年來,我市傾心打造“鹽年益壽”幸福養老品牌,深入實施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今年將改造提升10個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改造提升100個鄉村互助養老睦鄰點,設置家庭養老照護床位1000張,為10000名75-79周歲中度、重度失能社會老人提供政府購買居家上門服務,努力讓老年人過上“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的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