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又一個2025中國經濟政策關鍵詞勾勒出未來社會發展方向: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江蘇城鎮化發展起步早、發展快,是全國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城鎮化發展已總體邁入增速放緩、質量提升、城鄉融合的新階段。近日,省政府印發《江蘇省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對未來五年新型城鎮化建設作了具體部署,提出5大行動、1項體制機制改革任務和24項具體舉措。12月16日,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實施方案》作出系統解讀。又一場城與鄉的“雙向奔赴”將在江蘇大地拉開帷幕。
“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是簡單的地域空間轉移,也不是表面的戶籍身份變化,而是爭取進城農民與當地城鎮居民在教育、醫療、就業、住房、養老等方方面面的權利平等,更好地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安居樂業。
“《實施方案》從農業轉移人口關心的‘入門、入職、入學、入住、入保’等問題,都提出了務實管用舉措。”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介紹,圍繞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提出推動南京、蘇州進一步優化放寬積分落戶政策,穩步實現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支持其他已經放開落戶限制的城市因地制宜出臺更具吸引力的舉家進城落戶政策;圍繞農業轉移人口“留得住”,提出強化“家門口”就業服務站、零工市場服務功能,鼓勵與制造業龍頭企業聯合開展“訂單式”培養,技工院校每年招生農業轉移人口不少于4萬人,建成100家省級規范化零工市場;圍繞農業轉移人口“過得好”,提出逐步增加常住人口可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隨遷子女公辦學校就讀比例保持在90%以上,全面落實持居住證在居住地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率達85%以上。
“目前,全省有近2500萬名農民工在城鎮就業,依法享受就業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二級巡視員張斌峰表示,下一步,江蘇將持續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實施先進制造業促就業行動、專精特新企業就業創業揚帆計劃,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著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通過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專項行動與新業態新模式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專項行動,每年培訓12萬人次以上;積極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構建就業一人、參保一人的良性機制,并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線上一站式服務試點工作,推進網約配送員、網約車駕駛員等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強起來”“聚起來”“興起來”
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在江蘇,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但蘇中蘇北部分縣(市、區)產業發展還不充分,仍存在未來城鎮化發展的潛力空間。為此,《實施方案》圍繞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任務舉措,實施潛力縣域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
聚焦產業“強起來”,提出引導蘇中蘇北縣(市、區)集中發展1個優勢主導產業集群和1個潛力突破產業集群,鼓勵省級以上開發區整合區位鄰近產業園,支持南北共建園區發展;聚焦人口“聚起來”,提出鼓勵各地制定吸引外來人口和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集聚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人才隊伍建設,合理布局應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職院校,鼓勵龍頭企業組建人才攻關聯合體,支持建立“人才飛地”;聚焦城鎮“興起來”,提出支持重點中心鎮和經濟發達鎮特色發展,實施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行動,打造一批創新社區街區和生活性服務業數字新場景。
“近年來,我們引導蘇中蘇北在內的全省縣(市、區)結合本地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積極融入全省‘1650’產業體系建設,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集群。目前,全省共有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19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75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曹陽表示,在企業層面,江蘇將重點實施“筑峰強鏈”企業培育支持計劃,將更多的蘇中蘇北縣域企業納入其中;在產業層面,將蘇中蘇北潛力縣域優勢主導產業納入全省產業發展規劃中予以支持,并在相關產業政策制定時對該類企業予以傾斜支持;在集群層面,將“1650”產業體系的主要承載區進一步細化到具體縣(市、區),通過“一縣一策”加大業務指導和政策支持力度。
“協同化”“均質化”“高品質”
都市圈同城化,是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南京、蘇錫常和徐州都市圈跨區域合作機制不斷健全,產業分工協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防共治、公共服務互惠共享水平明顯增強,但對照同城化要求,都市圈綜合競爭力仍需提升。
《實施方案》聚焦增強都市圈要素集聚力、公共服務支撐力、輻射帶動力,提出探索“研發在中心城市+制造在周邊”的區域合作機制、探索開行城際早高峰通勤列車和城市軌道交通跨站運行列車、推動都市圈內城市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在培育梯次配套的“產業圈”、便捷高效的“通勤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等方面推行差異化發展舉措。
為實現城鄉居民生活的“均質化”目標,《實施方案》聚焦城鄉要素流動自由化,提出探索建立科研人員入鄉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制度,探索賦予突出貢獻人才“新村民”資格,鼓勵工商資本投資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領域;聚焦公共資源配置均等化,提出以縣域為整體統籌規劃建設路、水、電、氣、通信、物流、污水垃圾處理等設施,推動重要市政公用設施向城郊規模較大中心鎮及鄉村延伸;聚焦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提出鼓勵城鄉結對、村企掛鉤發展生態農業、文化旅游、休閑康養、民宿經濟,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
“協同化”“均質化”發展的同時,滿足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高品質”需求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其中,推進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等方面尤受關注。“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改造老舊小區6433個,惠及居民超過242萬戶,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也超過了49平方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金文介紹,江蘇將積極構建可持續的房地產發展模式,加快完善住房供應體系,持續優化房票安置、住房“以舊換新”等政策,建立“人房地錢”要素聯動機制。與此同時,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還將順應人民群眾對好房子的新期待,優化住宅產品的設計,完善戶型功能,通過新建、改建等方式,增加空間更大、品質更高、配套更好的改善型住宅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