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春節假期,我省各地文旅活動熱鬧非凡。從沉浸式文化演出到智慧旅游服務,從特色民俗體驗到線上互動活動,文旅部門和企業積極創新,推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動和服務,不僅富含傳統韻味,而且不乏現代氣息,為游客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體驗。
蘇州:古鎮聞梅香 先賞一枝春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正月初六,恰逢立春節氣,位于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的香雪海景區內人頭攢動,市民游客賽詩詠梅,尋春祈福。
地處太湖之濱、鄧尉山麓的香雪海,是中國四大賞梅勝地之一。景區內現有梅樹近2000棵,涵蓋近30個品種。2016年,“鄧尉探梅”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鄧尉探梅’是蘇州百姓迎春納福的歲時風俗,雖然還沒有進入盛花期,但每年總要來沾個喜氣!”市民王進東說。
梅林內,一株株綠梅、白梅、紅梅鼓起飽滿的骨朵,含苞待放,部分梅花已然綻放在枝頭。景區一側的互動區里,游客在體驗漢服妝造,品茶、賞花、看戲……來一場穿越時光的尋梅游園之旅。市集上,“老字號+新中式”吸引大家紛紛駐足體驗,傳統蘇式糕點造型精致、原汁原味,梅花雪糕、梅花浮雕擴香石、梅花紅茶等梅系列文創產品,展現出別樣的創意。
“春節假期,景區準備了梅林市集、梅里茶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邀請市民游客通過互動式體驗,深度了解梅文化。”香雪海工作人員王靜介紹,今年梅花季一直持續到3月中旬,預計整體客流量超20萬人次。
位于太湖西山島上的金庭鎮林屋梅海,一早也迎來大客流。走進梅海,一縷縷幽幽清香迎面而來,沁人心脾。不少游客逛梅林市集、祈福打卡,在枝頭掛上祈福牌、系上紅飄帶。景區內舞臺中央,昆曲、評彈、國風樂器等曲藝表演輪番登場,贏得游客陣陣掌聲。
作為2025蘇州太湖年新春祈福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的太湖梅花季活動設有光福鎮香雪海景區、金庭鎮林屋洞景區兩大會場,兩大江南古鎮在聚焦梅花主題的基礎上,通過“游花海、看花戲、逛花集、祈花福”的豐富活動內容,傳遞一年一度太湖梅花季特有的文旅生活方式,在傳承探梅歷史的同時,彰顯新時代的吳文化魅力和年俗新韻。(記者 盛崢)
宿遷:田園鄉村游 味濃人氣旺
新春佳節,鄉村游成了宿遷市民游玩清單里的熱門選項。宿遷各地利用跨界聯合、體驗式文旅等方式打開近郊游新玩法,人氣爆、年味足、消費旺。
冰雪奇幻秀、光影夜游燈會、新春大馬戲、非遺市集……2月2日,蔡集鎮牛角村歡樂田園度假區里熱鬧不已,系列新春活動讓游客沉浸欣賞田園美景,盡情感受濃濃年味。“春節期間,我們推出了包棟小院過大年、年夜飯套餐等優惠活動,客房、餐飲預訂量超80%。”度假區負責人姜委委介紹,景區采取了增加停車位數量、優化預訂系統、增加餐飲點位等措施,全力保障游客玩得開心、玩得盡興。
假日期間,聚焦“旅游迎春·休閑過年”主題,宿城區按照“在景區過大年”“在文博場館過大年”“在鄉村過大年”三個板塊,舉行惠民文藝演出、公共文化活動、文化娛樂活動、旅游休閑消費等領域近百項文旅活動。宿城區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聚焦‘文旅+’新業態新賽道,通過大力豐富‘跟著賽事來旅行’‘跟著演藝來宿城’系列主題游徑,持續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服務體系,用優質文化和旅游產品供給,有效帶動春節假期文旅市場消費,讓賽事、演藝帶來的‘流量’轉化為文旅消費的‘留量’。”
(記者 史偉 通訊員 沈倩)
儀征:組團來踩街 進城賀新春
2月2日上午,一場充滿傳統韻味的民俗進城踩街活動在儀征熱鬧舉辦。民俗進城踩街是儀征的傳統習俗,每逢正月,當地鄉鎮農民都會組團來到市區,通過地方特色民俗表演的形式,表達對新年的祝福,市民們也走上街頭,為踩街表演者助威加油。
9時30分,踩街隊伍準時出發,浩浩蕩蕩的隊伍宛如一條歡樂的長龍,穿梭在大街小巷。隨著激昂的鑼鼓聲響起,舞龍隊伍閃亮登場,一條長達數十米的巨龍在舞者手中活靈活現。緊接著,橫山腰鼓《鼓聲陣陣迎盛世》激情上演,演員們精神抖擻,手中的鼓槌上下翻飛、剛勁有力。
數百名表演者用鑼鼓、舞龍、跑驢舞、秧歌等非遺項目表演給當地市民拜年,在傳統底色基礎上,今年表演更有青春元素躍動其間,街舞少年對話千年鼓韻,多種元素的碰撞互動,為蛇年春節增添多樣年味。
“從真州鎮政府到鼓樓廣場,再到市政府廣場、東園廣場,全長約2.8公里,集結了全市26支優秀表演團隊,有800多名義務表演者。”負責演出策劃的李桂明介紹,不僅有新城踩高蹺、新集跑驢舞、大儀秧歌等揚州市級非遺項目表演,還有劃湖船、舞龍舞獅、打腰鼓、扭秧歌等民俗表演。(記者 李源)
如東:千人大巡游 萬人迎春禧
鑼鼓喧天、萬人空巷,小雨擋不住游人的熱情。1月31日,“金蛇納福瑞 扶海迎春禧”2025如東新春民俗巡游表演為當地居民和游客帶來濃濃年味。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跳馬伕”率先登場,身著紅衣黑裙,頭戴彩色布巾,腳蹬草鞋,手執馬扦,12名健壯的如東漢子在雄渾的號聲中,跳躍進入圍觀游客的眼簾,尚未起舞已經引得一片叫好;省非遺代表性項目“鐘馗戲蝠”同樣吸睛,近3米高的鐘馗燈偶由一人操縱,6只蝙蝠圍繞嬉戲,寓意心明眼亮、以正壓邪,蝙蝠更象征著消災降福;還有“馬塘鑼鼓”“潑花籃”以及如東16個鎮(區、街道)帶來的特色方陣,精彩紛呈,各具地域特色,將如東的風土人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太精彩了!咱如東人自己的文化讓我感到自豪!”在蘇州發展的如東人顧春暉趁著春節假期邀請朋友們回鄉游玩,“這些民俗表演都是我們如東的寶貝,希望以后能多舉辦這樣的活動,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記者了解到,此次民俗巡游表演是近30年來如東最大型的民俗表演活動。1200余名文藝工作者各展風采,吸引3萬多人前來觀看。活動現場,如東的特色美食、手工藝品等攤位前人頭攢動,拉動當地消費的同時,為如東的文旅市場注入了活力。(記者 嚴磊 通訊員 王軍)
沛縣:蘇魯同名村 攜手鬧大年
江蘇沛縣龍固鎮有一個沙河村,山東魚臺縣老砦鎮也有一個沙河村,兩個村僅一河之隔。兩村交界處,建有一座仿古的牌坊,牌坊的一面書寫著“江蘇沙河村”,另一面書寫著“山東沙河村”。
正月初一年味濃。一大早,龍固鎮沙河村“蘇魯百姓大舞臺”鑼鼓喧天,兩個沙河村的村民扶老攜幼,歡聚一堂,共同欣賞著兩村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的“鬧大年”文藝演出,演員們婉轉吟唱好戲連連,唱出兩地人民流淌在一處的鄉土情懷。
62歲的龍固鎮沙河村村民卜德山是退伍軍人,他的一首獨唱《說句心里話》將演出的氛圍推向高潮。“平日里沒有演出,我也會到這個大舞臺來轉轉,和老伙計們聊聊天、打打牌。”卜德山說,兩個沙河村的人都很熟悉,大家都喜歡到這個大舞臺來。
“今天的開場鼓很響,演的唱的我都能聽懂。‘老五頭’帶出來的廣場舞隊伍,跳得越來越好啦。”97歲的劉李氏來自龍固的沙河村,跟她挨邊坐著的,是98歲的郭美榮,她來自老砦的沙河村。兩位老人是多年的“閨蜜”,一邊聽戲,一邊“拉呱”。
舞臺下,魚臺縣老砦鎮沙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克玉和龍固鎮沙河村黨支部書記邢泗翔聊得火熱。“我們兩個村田地相交、溝渠相通、人文相親,雖然隸屬于不同的省份,但大家處得像親戚一樣。”張克玉告訴記者,“蘇魯百姓大舞臺”既豐富了兩村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增進了兩省群眾友誼。
這樣密切的“走動”在兩個沙河村之間已成為常態。“前年,沛縣政協與魚臺縣政協就接邊鎮聯合協商開展情況以及重點河段防汛備汛情況達成共識,簽訂了《接邊政協協商議事協議書》。”邢泗翔告訴記者,兩個村的“兩委”定期召開月度聯席會議,共同探索建立情報信息聯通、矛盾糾紛聯調等工作機制,推動組織共建、發展共謀、事務共商、問題共解,形成了“有事沒事常來往,大事小事好商量”的和諧氛圍,讓“好鄰居”成為“一家人”。(記者 張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