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有機會和大家圍繞‘推進青年社區建設賦能城市更新助力人文經濟融合發展’進行交流研討,聽一聽大家的意見建議,更好地把我們一線的聲音帶到北京。”2月24日下午,蘇州市姑蘇區十全街霓美術館內,全國政協委員,蘇州科技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宋青和蘇州市姑蘇區政協、團區委有關負責同志與姑蘇區青年政協委員以及十全街青年主理人代表圍坐在一起,開展了一場氣氛活躍而熱烈的協商座談。大家圍繞如何更好開展青年社區建設,結合街區景區社區如何更好融入城市更新,助力人文經濟融合發展創新實踐等議題,集思廣益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

“在我看來,委員履職必須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必須以調查研究為基礎。需要練就‘鐵腳板’,鑄就知行合一履職‘真功夫’。”去年,宋青在姑蘇區建立了蘇州首個全國政協委員基層聯系點,聚焦打造展示人文經濟學蘇州實踐的最美窗口,通過四級政協委員聯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探索人文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基層聯系點為我打開了一扇履職為民的窗口,基于前期調研,如何推進‘青年社區+城市更新+人文經濟’融合發展,是我今年關注的議題。”
回顧過去一年的履職經歷,宋青感到充實而難忘。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期間,宋青遞交了4件個人提案、5件聯名提案。“多件提案都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給予了積極有效的回應。看到自己的建言不斷被轉化為政策優化的具體舉措,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名政協委員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宋青說。

不久前,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這幾天,宋青的辦公桌和辦公包里總會帶著這份文件,在學習文件精神的同時修改完善準備提交的提案。“中央一號文件錨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作出系統部署,釋放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作為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宋青表示,今年將圍繞“推動構建基于農業碳匯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等方面提交相關提案。在她看來,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農業具有碳源和碳匯的雙重特征,兼具經濟、生態、社會價值,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可以通過持續優化農業數據質量管理系統,打造智能裝備技術熟化應用新場景,為農業注入新技術、提供新要素、激發新動能。
“在自己深耕的領域,更多地呈現具有前瞻性的關注和建言,是我們委員履職應有的打開方式。”宋青說,有些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以“陪伴式”履職的堅守,久久為功,需要“知行合一”的干勁和韌性。宋青長期從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和研究工作,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是她始終關注的領域。“最近,DeepSeek橫空出世,掀起了全球人工智能話題熱潮。不久前蘇州召開了‘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推進大會,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包括人工智能等在內的數字技術正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助推器’。”基于此,宋青表示還將聚焦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言獻策,將更多更鮮活的來自一線的聲音和探索帶到北京。
文字:方思偉
拍攝:胡楠
剪輯:胡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