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關鍵支撐,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必然選擇,有助于傳承中華文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圍繞文化產業的發展各抒己見,眾多真知灼見與政策導向為文化產業的前行之路照亮了方向。
政策扶持為文化產業筑牢發展根基。從各地兩會釋放的信號來看,政策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2025 年,“文化”“旅游”等詞匯在各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高頻出現,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成渝地區等,積極推進區域文旅協同發展。天津開展“引客入津”行動,河北做強“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文旅品牌,借助區域優勢提升文旅產業競爭力;長三角以上海為引領,江浙皖協同發展,江蘇推進“兩廊兩帶兩區”建設,整合文旅資源,安徽構建協同發展機制,搭乘長三角快車實現自身文旅產業飛躍。此外,北京、上海等地積極優化政策、提升服務,全力擁抱入境游發展熱潮,借助入境免簽等政策優勢吸引國際游客,深化對外文旅交流。各地通過設立專項扶持資金、給予稅收優惠、簡化行政審批流程等措施,為文化企業減負松綁,激發其發展活力。這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猶如及時雨,滋潤著文化產業這片沃土,為其茁壯成長提供了堅實保障。
創新驅動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在兩會代表委員的討論中,創新被視為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無論是“文化+科技”,還是“文化+旅游”等融合創新模式,都為文化產業發展開辟了新路徑。在科技賦能下,文化產業的創作、傳播和消費模式正被重構。5G+AR技術讓古老的敦煌壁畫在異地展廳中立體呈現,AI輔助創作系統為創作者提供靈感,區塊鏈技術則為數字版權保護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這些科技創新不僅提升了文化產品的質量和吸引力,還拓展了文化產業的邊界。同時,文化產業的原創力也在不斷覺醒。在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下,越來越多的文化企業從“跟跑模仿”轉向“原創引領”,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滿足消費者日益個性化、分眾化、體驗化的文化需求。
融合發展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兩會強調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以創造更大價值。文旅融合作為其中的重要方向,正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隨著人們旅游觀念從觀光游向深度體驗游、文化游轉變,文旅融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各地依托豐富的文化和旅游資源,積極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貴州省人大代表陳琴所在地區,通過唱古歌、吹蘆笙、教苗繡等方式,讓游客沉浸式體驗苗家人生活。此外,文化產業還與教育、體育、農業等產業深度融合。開發文化研學產品,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文化魅力;舉辦文化體育賽事,為賽事注入文化內涵;發展鄉村文化旅游,利用鄉村自然風光、民俗文化和農業資源,助力鄉村振興。這種多元融合的發展格局,不僅拓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也為其他產業注入了文化內涵,實現了互利共贏。
全國兩會為文化產業發展搭建了交流與決策的重要平臺,匯聚了各方智慧與力量。當下,文化產業正日益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應以創新為驅動,積極推動融合發展,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文化支撐和強大精神力量。(紀橞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