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美國濫施關稅導致我國不少外貿企業正面臨嚴峻挑戰,自然會承受不小的壓力。承壓前行顯韌性,南通外貿中心“日本客戶追加1200萬元訂單”的好消息,吳江盛澤“5億元設備訂單加碼紡織業”的大手筆,“外貿優品中華行江蘇站”首場活動吸引觀眾超過2.5萬人次的高人氣……無不顯現出彌足珍貴的韌性和潛力。
壓力往往也是一種動力。彈簧在受壓時積蓄勢能,一旦釋放便迸發出強勁的力量;企業面對外部壓力,往往能激發創新潛能,推出更優質的產品與服務。比如,這幾年,面對美國一系列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本土替代進程加速,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將美國制裁稱為“華為最好的廣告”。事實證明,封鎖和制裁往往成為中國企業突破和創新的催化劑。
外部壓力催生政策加力。經過多年大風大浪的考驗,中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政策“工具箱”儲備充足。面對關稅戰帶來的沖擊,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構建起抵御外部風險的堅實屏障。短期層面,關稅反制、離境退稅“即買即退”等政策迅速推出,一系列稅費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信貸便利化、出口信用保險等政策解決企業融資難題,保障資金鏈的穩定。依托“內銷選擇性征稅”政策,蘇州一家企業僅一項產品,一季度就節約成本約8240萬元。中長期來看,加強內外貿一體式政策支持,積極推動貿易便利化改革等一系列“持續加力、更加給力”的增量政策,將進一步破解發展瓶頸,釋放增長潛力。
出口承壓,為國內市場帶來更多可能?!拔鞣讲涣翓|方亮”,當外循環遭遇逆流,14億人的內需市場成為抵御風浪的“壓艙石”。超大規模市場不僅在于人口規模大,更在于擴大內需的空間足、潛力大。近年來,過境免簽政策顯效,中國入境游熱度攀升;縣域消費異軍突起,帶動下沉市場爆發;新型消費加速下鄉,2023年農村網絡零售額比十年前增長近13倍。把“絆腳石”變“墊腳石”,外貿企業當積極調整戰略,捕捉國內市場機遇,將原本面向國際市場的優質產品推向國內消費者,既能通過需求分層消化產能,又能以創新培育新增長極,為原先的供應鏈與產業鏈注入新的血液,形成抗周期波動的發展韌性。
“外部承壓”倒逼“韌性突圍”。壓力的“反向助推”,本質上是外部沖擊與內生動力共振的結果。關稅戰讓中國企業深刻認識到,依賴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唯有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修煉內功”,才能在風云變幻中立于不敗之地。關稅戰倒逼中國企業加速技術迭代。不少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與人才,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在企業的積極自救、政策的有力支持、各方的合力托舉下,中國外貿不僅能夠穩住陣腳,還能在轉型升級中逐漸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在一次次承壓前行中被錘煉和驗證。廣交會上,中國機器人實力“圈粉”,有英國采購商現場下單采購2000只機器狗;跨境電商App敦煌網爆火,日前97個國家交易額增速超過100%……壓力從來壓不垮中國,強大的韌性和創新活力,將帶領中國經濟穿越逆流、破浪前行。(陳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