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樂的心理健康魔方,充滿科幻感的VR訓練室,讓人沉浸式放松的暖心劇場……這些別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務,成為江蘇南通基層治理中的一大特色。近年來,南通以兒童青少年、孕產婦、留守人員等基層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務為抓手,積極推進多元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截至目前,南通全市87家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心理咨詢室;在各縣(市、區)統籌設立7家少兒心理健康門診;開展“心理服務走基層”活動,為群眾送去家門口的心理健康服務。
4月是第37個愛國衛生月,主題是“愛衛新篇章 健康‘心’生活”。近日,記者以此為契機,走進各縣(市、區)實地探訪基層心理健康服務新景象。
“黑科技”加持心理服務
躺在音樂療愈椅上,聆聽舒緩輕柔的音樂,椅子上的按摩開關同時啟動,身體的僵硬與緊張得以放松;在全息投影放松室,踩下一朵朵向日葵,讓所有的煩惱與壓力隨著散開的花瓣遠去……在海安市社會心理指導服務中心內,10多位職工代表通過沉浸式體驗,感受到久違的身心放松。
去年4月,總投資500多萬元、面積2200平方米的海安市社會心理服務指導中心建成運行,截至目前,已接待社會公眾2000余人次;協助工會、婦聯、公安、檢察院等部門精準開展心理疏導2300余人次,為相關企業提供心理干預300余人次。
“與醫院不同,我們以非藥物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為主。”中心副主任崔妍介紹,這里購置了先進認知訓練系統、智能宣泄系統、微笑訓練儀、心理放松椅等,通過高科技加持,讓心理疏導變得趣味盎然。
在如皋二院醫學心理健康中心,近期,前來接受生物反饋治療的青少年逐漸增多。“這是一種安全、無創的‘大腦訓練’技術,特別適合改善多動癥、焦慮、學習困難等兒童常見問題。”副院長徐孝榮介紹,該院引進了十多臺先進的生物反饋治療儀,孩子治療時全程像玩電子游戲,僅需將傳感器貼在額頭和耳后,戴上耳機,觀看電子屏幕,無任何不適。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現場體驗——隨著壓力閾值降低,眼前的電子屏幕上,一朵原本閉合的蓮花緩緩盛開……
“我們鼓勵二級綜合醫院、有條件的基層衛生機構開設精神(心理)科門診,引進更多先進的心理診療設備,用科技賦能基層心理健康服務,讓群眾的心理治療更便捷、智慧、高效。”南通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說。
用心澆灌“祖國的未來”
臨近中考,海安惠心志愿者服務社社長、心理咨詢師徐穎十分忙碌。“居委會把鑰匙給我了。最近,每天晚上我都會到社區心理咨詢室給學生開展心理咨詢服務。”
惠心志愿者服務社由教師、心理咨詢師、親子志愿者等自發組成,2018年“安家”海安街道復興社區。“我們在居委會二樓開設了心理咨詢室,搭建‘徐老師聊吧’公益平臺,為青少年及家長提供心理輔導。”復興社區黨總支副書記丁鵬介紹,社區因毗鄰海安高級中學,吸引了大量租戶家庭。當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后,可由本人或家長到社區預約心理咨詢服務,由以徐穎為首的惠心社十多名骨干成員利用業余時間輪流前來開展公益心理服務。
去年,高三學生李亮(化名)在高考前一個月產生焦慮、恐懼、睡眠障礙等問題。家長焦急萬分,第一時間來到社區尋求幫助,在惠心社心理輔導老師兩周的干預后,李亮焦慮的情緒得到了緩解。“我們對李亮心理干預的同時,也對其父母進行了心理疏導,并建議他們一家出去旅行散心。”在多重干預下,最終李亮順利參加高考,還考上了心儀的大學。這樣的個案服務,在復興社區已累計300多人次。
截至目前,南通全部高校、中小學100%建成心理輔導室,配備專(兼)職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在各縣(市、區)統籌設立7家少兒心理健康門診,建設青少年心理咨詢服務熱線;2024年,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就診好轉率達80%,住院好轉率達98%。
基層心理服務需求增長
作為復興社區的在職黨員,陸海一還有多重身份:海安三院院長、海安市社會心理服務指導中心主任、高級心理治療師。從去年起,他積極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每月在社區開展一次心理健康講座。
前不久,居民李某因失業導致夫妻關系緊張,家庭不和睦。在一次講座后,他主動找到陸海一傾訴心中的煩惱。聽完李某的講述,陸海一當即對他進行心理輔導,通過多次的交流、傾聽、共情、疏導,李某終于重拾就業信心,夫妻矛盾也大大緩和,他對生活又充滿了希望。
生育期女性是心理疾病易感人群。從2023年起,如皋二院就與如皋市婦幼計生中心聯合開設“婦幼保健門診”,結合鄉村醫生在隨訪過程中發現的疑似產后抑郁癥患者進行重點干預。“去年共對3988名孕產婦進行了抑郁篩查,發現38例異常,1例確診為重度抑郁癥,我們均及時進行了干預。”徐孝榮表示。
“一旦接到基層會診請求,我們會迅速響應,以專業力量為基層救治工作注入‘強心劑’。”南通四院黨委書記葛振華介紹,作為市精神衛生專科聯盟的龍頭單位,近年來,該院積極發揮指導幫扶作用,暢通綠色轉診渠道。此前,他們就與啟東五院醫生、村醫、村干部等協作,對基層一例“精神疾病合并妊娠高血壓”的孕婦成功進行心理干預和治療,打通了“精衛中心—產科—社區”三方聯動通道,確保高危人群無縫銜接救治。
當前,面臨城鄉融合、數字化轉型、價值重構等多重挑戰,基層群眾的心理健康需求日益增長。“利用2025—2027精神衛生服務年的契機,我們將持續加強基層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型,以專業力量夯實服務根基,織密基層心理防護網。”南通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