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技術是我國通過‘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發展起來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技術。它的出現,是一場農業技術的變革,具有廣闊的產業化前景。”為促進菌草技術發展,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民革福建省委會副主委、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秦源提出了設立國家菌草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議。
△秦源
為了保護珍貴的森林資源,同時尋找到一條能讓老百姓脫貧致富的菌業可持續發展新路,我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研究。1986年,我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出可做栽培食藥用菌培養基的草本植物——菌草,并經過近40年的努力形成配套綜合技術,在國內外廣泛推廣應用。
自1992年至今,菌草技術已走出國門30年,先后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盧旺達、斐濟等多個發展中國家扎根結果,助力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為當地居民開辟了一條減貧致富新道路。
“菌草技術的定位是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同時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等,發揮國際戰略支撐引領作用。”秦源表示,設立國家菌草技術創新中心,可以進一步突破菌草關鍵技術瓶頸,并構建和完善菌草產業技術體系,有助于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菌草領軍企業,推動若干菌草重點領域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服務并滿足國內外對發展菌草產業迫切而廣泛的需求。
秦源認為,福建是“海絲之路”的發源地,具備天然的地理優勢與豐富的自然資源。在“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的過程中,福建可以發揮“領頭羊”“排頭兵”的作用,與其他省市分享菌草技術經驗的同時,聯合其他國家的科技中心及企業共建交流平臺,提升菌草技術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期待菌草技術通過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技術集成、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手段,保持技術的國際領先地位,讓菌草成為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幸福草’。”
N海都記者 陳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