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新疆有著‘東聯西出’‘西引東進’區位優勢,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有著顯著的比較優勢。進一步加強口岸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不僅是新疆高質量建設核心區需要,也有利于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全國人大代表、烏魯木齊海關所屬阿拉山口海關技術中心副主任李蘭說。
△李蘭
口岸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門戶,不僅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對外交往和經貿合作的橋梁。隨著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入,口岸在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中的地位愈加突出。
過去五年,新疆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以“一港(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兩區(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五大中心(交通樞紐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醫療服務中心、文化科教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口岸經濟帶(19個沿邊開放口岸)”為主要抓手,全面推動經濟開發區、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產業園區等對外開放平臺建設,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
李蘭表示,當前,口岸對國內穩鏈固鏈強鏈和地區開放發展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對陸路邊境地區而言,持續拓展口岸管理服務的深度與廣度,實現開放平臺、開放要素、開放資源的優勢互補、要素耦合、協同發展,把跨境沿邊口岸建設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交接點和發力點,不僅是守牢安全底線的需要,更是開放發展的需要。
“客觀來看,我國口岸建設成效總體東強西弱、海空強、公鐵弱,陸路邊境口岸還存在口岸基礎設施薄弱、檢測實力不足、現代化建設偏弱等不足。”李蘭說。
李蘭建議,進一步在規劃布局、資金支持、科技應用、通關檢測等方面,補齊補強陸路邊境口岸基礎設施短板和檢驗檢疫能力的不足,提高口岸保安全防風險和通關過貨能力,以更高的口岸核心承載力助力開拓中亞、西亞、南亞等新興市場,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好發揮陸路邊境口岸作用。進一步增強陸路邊境口岸綜合服務能力,推進口岸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優化配置口岸信息系統資源,促進貨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有序協同,推進口岸數據國際間互聯互通。
“陸路邊境口岸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國家的統籌規劃,也需要當地經濟有力支撐,建議對陸路邊境地區開展小額貿易、邊民互市等業務予以更大政策支持,保障陸路邊境口岸更好更可持續地發揮打通供應鏈、匯聚貿易流的作用。”李蘭說。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陳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