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走讀文脈· 江蘇歷史文化街區 | 走進無錫清名橋和南通唐閘,尋訪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源地

編者按:一條街一眼千年。

一片歷史文化街區,一座城市的縮影。

7月5日下午至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蘇州市考察時,來到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了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情況。

目前,江蘇有國家歷史文化街區5個,江蘇省歷史文化街區56個,各有特點,活色生香。

現代快報派出多路記者探訪,推出走讀文脈·江蘇歷史文化街區系列。

第四期,文脈君將帶您分別走進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和南通唐閘歷史文化街區。

這兩個位于運河畔歷史文化街區,都曾工廠林立,商旅如梭,貨船不絕。讓我們一起走進街區,去追溯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發源。


圖片


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

“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

走進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江南水鄉的氣質迎面而來。

這里不僅是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點,還是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發祥地之一。兩岸的機房倉庫,如今化身熱門景點,吸引無數游客。




一座清名橋

“橋”見兩岸歷史變遷

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位于無錫市梁溪區,地處老城南門外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以古運河為中軸、清名橋為中心,北起跨塘橋,南至南水仙道院,東起王元吉鍋廠舊址,西至定勝河沿線,總面積18.78公頃。


圖片


街區中最有名的景點便是清名橋。它位于古運河與伯瀆河交匯處,是無錫古運河上最古老、規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單孔石拱橋,還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


400多年來,清名橋迎接過許多“客人”。據說,清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南巡時,曾多次經過這里。近代,創作《二泉映月》的無錫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常常在橋堍拉二胡。30多年前,日本著名的作曲家中山大三郎還給清名橋寫了一首同名歌曲。

而在許多無錫人眼里,清名橋不僅是歷史的符號,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承載著“老無錫”們共同的回憶。當地居民告訴記者:“以前沿河有很多工廠,貨物大多靠運河送出去,清名橋上人多,橋下船多,熱鬧得很。”


圖片


如今清名橋上下依舊熱鬧。只不過,當年的貨船變成了游船,趕著工作的船工變成了拍照打卡的游客,曾經貨物上下的碼頭變成了鷺鳥們的“休息區”……

清名橋就在那里,靜靜見證著歷史的變遷。


圖片


圖片


一條大運河

流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之源

乘一艘游船,沿著貫穿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的運河觀賞,船影、碼頭、古窯、牌坊、民居……構成了原汁原味的“運河畫卷”。


圖片


這條熱門旅游航道,在明清到20世紀初,一直是條繁忙的貨運線路。

明清兩代,運河上“漂”著金磚、城墻,一路送往北京、南京。在古運河畔大窯路上的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里,仍能看到有著200多年歷史的窯口與金磚,講述著那段“上塘十里盡開店,下塘十里盡燒窯”的往事。


圖片


△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


近代,運河兩岸誕生了許多工廠和企業,奠定了無錫近代民族工業發祥地之一的地位。河上運輸的貨物,也隨之變成生絲、布匹、面粉和鋼鐵。

始建于1896年的永泰絲廠,便是當時的眾多工廠之一。這里誕生了我國第一臺自主設計制作的立繅車,生產出的“金雙鹿”“銀雙鹿”牌生絲,更是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圖片


△永泰絲廠舊址


圖片


△中國絲業博物館


如今在永泰絲廠的舊址上,中國絲業博物館改建重生,賦予這座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的內涵。

博物館主展區建筑色調以復原永泰絲廠為主,廠房、繭庫等建筑按歷史原貌修復,并保存了無錫唯一一套完整反映繅絲流程的機械設備。據了解,中國絲業博物館目前正在更新提升中,未來值得期待。


圖片


△無錫唯一一套完整反映繅絲流程的機械設備


“電器大王”祝大椿故居經修復后對外開放;建于1921年的蠶絲業倉庫“變身”北倉門藝術中心;創建于1955年的壓縮機廠成為“N1955南下塘文化創意產業園”;無錫鋼廠改造的運河匯吸引無數游客……運河“流出來”的民族工商業,正以一種新的形式,回歸無錫人的生活之中。


圖片


△N1955南下塘文化創意產業園


圖片


△無錫運河匯


圖片


唐閘歷史文化街區

“天地之大德曰生。”百余年前,南通先賢張謇在唐閘興辦實業,為救國圖強闖出了一條通往光明的道路。

“復刻舊時商貿,還原古韻風情”。如今的唐閘,已成為傳承江海文化地、新興旅游發展地、對外交流展示地。




千帆過盡

古運河畔汽笛聲依舊回響

位于南通西北通揚運河畔的唐閘,古稱唐家閘,早先是鄉間野渡,后來發展成城鎮。


圖片


19世紀末,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張謇在唐閘開始了他的實業救國之路。他取其鄉土資源優勢與水路交通暢達,鑿土開基籌建了大生紗廠,隨后相繼興辦了榨油、磨面、冶鐵、蠶桑染織等一系列附屬實業群體。劈道路、興河運、收地引商、建屋啟市、開埠通商……一時間,通揚運河沿岸工廠林立,商埠繁榮。


圖片


1910年前后,唐家閘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以棉紡織為中心相關配套產業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工業體系,由此揭開了近代南通歷史輝煌的一頁。唐家閘也因此名聲遐邇,躋身近代世界著名的新興工業城鎮。在唐家閘工業區,張謇還率先嘗試普及國民職業教育,從藝徒預教學校、職業技能傳習所,到高等紡織學校、高級紡織職業班一應俱全。


圖片


△大生碼頭


如今仍屹立于運河畔的大生碼頭,見證了當年唐家閘的輝煌。直沖云霄的大生紗廠鐘樓,車水馬龍的繁華街景,數百艘民船停泊在河邊,工人們熱火朝天地裝卸貨物。悠遠的汽笛聲,此起彼伏地回蕩在奔流不息的河流之上。

一百多年過去,落日余暉下的碼頭依舊燦然奪目,風中仿佛依稀傳來船工們的號子聲。蜿蜒的青石板路,白墻灰瓦的小樓,承載著居民們的時代記憶。

續寫百年輝煌

工業老鎮煥發全新活力

歷經百年風雨變遷的唐閘鎮,如今仍保留了大量近代工業遺存,大都很好地保持了歷史原生態聯系,成為我國近代工業遺產最為集中完備的地區,堪稱“中國近代工業遺存第一鎮”。


圖片


黑色蝴蝶瓦屋面,甘蔗脊,如今在唐家閘還能看到保存著原始風貌的高岸街老工房,這是南通最早的職工公寓。


圖片


△曾經的唐閘老工房(資料圖片)


大生紗廠創立后,附近搭建了許多草房。留意到員工的住房問題后,以張謇為首的大生紗廠在西市建立了60套標準較高的工房供其高級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居住。后來工房遭遇大火,各地工廠及時濟賑、擴買土地,新建了420套質量較好的住房,也就是當地歷史上的老工房。其建造時間之早、規模之大、數量之多,開中國近代工房建造之先河。


圖片


△曾經的唐閘老工房(資料圖片)


歷經漫漫歲月長河,如今漫步其間,可以通過深度還原的場景,想象出曾經工人們在這里居住的畫面。“樓上居住、樓下燒煮”,充滿煙火氣的生活撲面而來。



圖片


△高岸街老工房(資料圖片)


歷史空間推陳出新,工業老鎮煥發全新活力。糖畫、板鷂風箏、沈繡……古色古香的工坊,10余項讓你重拾童年美好記憶的非遺項目,如今成為了唐閘全新的“對外窗口”。


圖片


2015年,唐閘古鎮正式啟動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和基礎設施更新工程。修繕總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累計投入建設經費近5億元人民幣。先后恢復建成了“湯家巷風貌休閑區”、“新民巷”、“復興巷”等歷史文化街區。

復刻舊貌,老鎮煥新,唐閘歷史文化街區正在續寫百年前的輝煌。


圖片


文 | 現代快報+記者 張文穎 嚴君臣 陳敏 通訊員 成城

圖 | 現代快報+記者 顧聞 部分圖片由梁溪文旅發展集團、通訊員提供

視頻 | 現代快報+記者 顧聞 鄭芮 部分素材由梁溪文旅發展集團、通訊員提供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