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國秋糧收獲已過七成,秋收美景正在各地徐徐鋪開。位于長江中下游的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同為豐收在望而喜悅歡慶。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近年來,通州區緊緊圍繞“藏糧于地”這一主線,高位推動、統籌整合,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全區現有耕地78.34萬畝,已建成高標準農田56.36萬畝,占總耕地面積71.9%。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實施為農民減輕了勞動負擔,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夯實了鄉村振興“耕”基。
小田變大田 增產又增收
在通州區石港鎮高標準農田里,水稻迎來豐收,秋風拂過,稻香撲鼻,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搖曳,掀起層層金色稻浪。“原先我們田有四畝左右,高標準農田建設平整了土地,現在有五畝多了,加上今年優選的稻種,‘噸糧田’不是夢了!”石港鎮花市街村農戶丁建國樂呵呵地說。
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小田變大田,像丁建國家這樣,“長”出來的耕地不在少數。2022年,通州區萬頃良田項目區通過高標準農田土地平整項目的實施,基本農田地平整、田成方、路成網、林成行、溝相通、渠相連,項目區增加耕地面積約500畝,種植總面積達6700畝。
說起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好處,通州區劉橋鎮極孝村黨總支書記丁傳東感觸良多:“以前田塊小而分散,道路坑洼,大型機器沒法下田,經過高標準農田提標改造,田平了、路寬了、渠通了,這樣的土地很受種植大戶的歡迎。”他現場給我們算了一筆賬,極孝村和種植大戶通過通州區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簽訂了500畝土地流轉合同,土地流轉費加上服務費和土地溢出,村里三年增加集體收入35萬元左右。而農戶除了可以拿到每畝1200元的土地流轉費外,解放了勞動力,可以創業、打工,增加收入。
大田成良田 生產現代化
近日,記者走進通州區十總鎮育民村,連綿成片的高標準農田里,水稻長勢喜人,微風吹過,陣陣稻花香,“豐”收在望。
育民村位于通州區十總鎮西北部,是典型的純農業村,全村現有耕地面積6243畝。自2016年以來,育民村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高標準農田590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4.5%。
由于高標準農田實施早,占比高,為該村的農業現代化生產奠定了基礎。近年來,育民村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機械化,先后投入2500萬元購置了農機近80臺,在全區率先建成江蘇省無人化農場,每當收獲季節,村里只聞機械響,少見人奔忙。
村黨總支書記許宏飛告訴記者,相較于傳統的糧食收割方式,無人駕駛收割機不但省工省力,還能提高勞動效率。同時,通過優化作業路徑,讓收割機少跑‘冤枉路’,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油耗,降低了機具損耗。
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育民村大力發展優質稻米種植,延伸稻米加工生產產業鏈,成功招引南通萬家順米業有限公司落戶,2021年育民村成功創建南通市級產業興旺先進村,村營收入181.21萬元,今年有望突破200萬元。
目前,通州區已建成省、市、區各級糧食生產“無人化”農場6個,特色農業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11個。2022年,以十總、金沙、石港、劉橋、平潮、興仁等6個水稻生產鎮(街道)為核心,開展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通過了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審核,面積達11.6萬畝,全區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提升到66%以上,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
產業興旺 鄉村振興有“耕”基
金秋時節,走進通州區東社鎮東平村,千畝生態農業園里,一棟棟白色溫棚交錯排列,村莊和設施大棚連成一片,蔚為壯觀。大棚外,秋風蕭瑟、落葉泛黃;大棚內,滿眼綠意、生機盎然。在這片芬芳的泥土地上,一首產業興旺村莊美的時代曲緩緩流淌。
近年來,東社鎮東平村借助省投土地整理項目,平整土地5000多畝,村里高標準農田占比超90%以上。目前流轉了4800多畝,重點發展高效設施蔬菜和生態林,為農業產業興旺奠定了基礎。
農民姜朝暉已有十多年的蘆筍種植經驗,作為東平村現代化蘆筍育苗基地的創辦人,他通過蘆筍新品種實驗試種示范、大棚內套小拱棚加鋪地膜等技術,優選出早生優質高產蘆筍新品種。“早生品種的產量達每畝4000多斤,一畝地我們可以有1.2萬元左右的純效益。”姜朝暉說。
目前,東平村已建成4000平方米的玻璃溫室,主要從事蘆筍種子的研發培育研究。棚內采用智慧農業新技術,實現溫度、濕度、通風等自動化控制。姜朝暉介紹,目前他們基本實現了基地育苗生產與地頭技術服務無縫銜接,帶動周邊農戶共同參與發展蘆筍產業。村民曹小華投入了30多萬元流轉土地種植蘆筍,實現了發家致富。
為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東平村還實施了農業特色產業精致高效化工程。依托創建南通市鄉村振興示范村,投資2000萬元建造連棟大棚135畝,配套建有外遮陽系統、內保溫系統、降溫系統以及排灌溝渠和生產便道。良好的設施條件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山東臨沂的水果種植大戶黃玉華就在這里投資了高端水果項目。“產量一畝地控制在四千斤至五千斤,保證口感。因為是高端葡萄、草莓等品種,市場價每斤45元到50元左右,一年的銷售額預計有一千多萬元。”黃玉華介紹。
美麗田園 鄉村振興“地”氣足
通州區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探索出“高標準農田+”模式,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現代農業產業、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改善等工作緊密結合,不斷補齊農業發展短板,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將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打造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標桿”,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現在路修好了,田園美起來了。每天晚上,村里的很多人都會到田間地頭走一走,感受一下田園風光。”通州區東社鎮白龍廟居黨總支書記彭玲玲最近在和村干部商討,謀劃在村里建個共富園,帶領村民走出共同富裕新“稻”路。
她告訴記者,這一切利益于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實施。項目區在2021年前是坑洼不平、灌溉不方便、農機作業難、土地效益低的一方瘠土。后來通過開展土地平整、機耕道硬化、灌溉水渠修復等工作,原本雜亂無章的低產田變成了高產高效的“美麗田園”。
東社鎮農社局姜俊洲介紹,東社鎮計劃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結合地方特色塑造景觀田園,通過發展休閑農業新業態,助推東社“美麗經濟”建設。
據了解,2024年,通州區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3.56萬畝,其中新建項目1.62萬畝,改造提升項目1.94萬畝。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堅表示:“接下來,我們將結合實際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打造’高顏值’現代農業,讓農田真正變成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不斷推動城鄉融合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