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丹陽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著力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設施建設、田間道路整修、耕地地力提升為重點,加快補齊農業發展中的基礎設施短板,農田建設實現了宜機宜耕、土壤肥沃、生態良好、高產穩產的整體效果。眼下,豐收的好消息從一塊塊高標準農田里傳出。
近日,丹陽市珥陵鎮丈山村一處連片的高標準農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微風吹來,稻香四溢。此時,收割機正在稻田間來回穿梭,隨著齒輪轉動,谷粒、稻草迅速分離,不一會兒,一股股顆粒飽滿的稻粒從出糧口傾瀉而下,裝上運輸車輛,現場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今年水稻從種到收,整體還是不錯的,從現在收上來的情況看,大概是畝產1500斤。”當地種糧大戶王福軍喜上眉梢,“豐產的背后,離不開高標準農田建設。”
去年,總投資1500萬元的珥陵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落地該鎮丈山村、大施村、新莊村和中仙村。今年4月,項目全面完工并交付使用,王福軍承包的土地就在項目區范圍內。“以前這里農田條件十分惡劣,曾經由于基礎設施差,土地不平整,機耕路難通,旱難灌,澇難排。”王福軍表示,現在現在不僅渠道水泥化了,灌排更加便利了,而且各種農機也能輕松下田了,種糧省心省力還增產。
得益于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實施,丈山村原來的低產地全部變成穩產高產的“良田”。改造后的農田地塊變大了,生產成本降低了,糧食產量也提高了,農田成為了農民致富的香餑餑。“現在老百姓種田比以前輕松多了,積極性也高了。”丈山村黨委書記湯惠云介紹,自從高標準農田建設以來,村里的散地都已經連方成片,同時基本實現生產機械化作業,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節省了農戶的勞力成本,相對應的增加了農民收入。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在耕地資源有限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耕地的生產潛力是關鍵。近年來,丹陽市整合統籌各層次、各渠道、各領域資金,大力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讓中低產田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截止2022年底,該市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達58.38萬畝,占耕地面積比率達76.04%,位列鎮江市第一。
“項目通過修建田間生產道路、排灌溝渠防滲治理、低壓管道鋪設等方式,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丹陽市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相比一般非項目區,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機械化水平要高出15—20個百分點,產能一般能提高10%—20%。“根據我們的統計,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糧食產能畝均提高80斤以上,土地租金每畝增加100元以上,作業成本畝均降低100元左右,農作物增收120元以上,農民畝均綜合增收300元左右。”
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加快,有機肥撒施、節水灌溉、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也在丹陽的田間地頭得到廣泛應用,農民豐收的底氣也越來越足。“我們將按照規劃,分步實施、強化投入、合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丹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聶晴介紹,丹陽將結合實際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改善農田基礎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打造‘高顏值’現代農業,讓農田真正變成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貢獻。(鄒亞俊 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