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臺精心動魄的手術、一次次爭分奪秒的搶救、一場場傾囊相授的講解……近日熱播電視劇《歡迎來到麥樂村》中,中國援外醫療隊在非洲坦桑尼亞救死扶傷的故事,打動了無數觀眾,也引發了大眾對現實中援桑隊員的好奇。
其實,電視劇中一幕幕的感人瞬間,都有著南京醫生的身影。自1964年中國派出首批援桑醫療隊,南京就源源不斷派出醫護,在非洲大地上救死扶傷的傳奇在一代代南京醫生中接力。
首批援桑隊員就書寫接活斷手“奇跡”
在非洲斯瓦希里語里“永遠”的音譯為“麥樂”,《歡迎來到麥樂村》中最早一批中國援桑醫療隊醫生把駐地命名為“麥樂村”,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永遠守護非洲的寫照,也代表中非友誼地久天長的美好愿景。而現實中,這最早一批的援桑隊員中,就有南京醫生。
1964年,南京醫生戴傳孝被選派參加中國首批援桑醫療隊,“當時中國首批援桑醫療隊隊員在全國六個城市中選擇了7名隊員,南京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主力。”當年,戴傳孝不僅為當地帶去了大量的藥品和醫療器械,也完成了當地人心中“奇跡般的手術”。
戴傳孝向記者回憶:“當時,椰子廠工人哈米西左前臂被粉碎機軋傷,斷手的神經、血管、肌腱嚴重損傷,左手同前臂只連著一點皮肉。對于如此嚴重的粉碎性軋傷,由于傷口大、容易感染,通常的辦法是施行截肢手術。”然而,援桑隊員們沒有放棄,“我和隊員們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用8小時成功實施斷手再植,成為當地首例斷肢再植手術。”此后經過半年的精心護理,這名工人不僅可以左手拿食物,更可以完成穿衣服、提袋子等日常生活需求。
自戴傳孝開始,南京一代代醫療工作者在非洲大陸開拓起人道主義醫療事業。
打著手電筒完成高難度手術
輸液時使用的留置針,在平時的就醫過程中早已被大眾司空見慣。然而,在劇中,因為缺少搭配使用的重要“零件”肝素帽,非洲當地患者常因血栓而引發生命危險。援桑隊員們最終不得不向國內醫院申請醫療物資的支援。當地醫療資源的匱乏,也是現實中南京援桑隊員不得不面臨的難題。
在援桑一年多來開展的5000多例各類手術中,為一個出生僅20天的嬰兒實施的幽門梗阻手術,讓中國第29期援桑給巴爾醫療隊的隊長、江蘇省人民醫院普外科的楊小冬至今記憶猶新。“這個嬰兒出生之后,一直都吐奶,營養狀況非常差。檢查后診斷嬰兒是由于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引發了幽門梗阻,不能順利消化食物,很容易造成營養不良,甚至是肺部感染,導致死亡,必須立即進行手術。”楊小冬回憶。
然而醫療隊所在的納茲莫加醫院醫療器械落后,沒有專門的小兒外科器械,僅有的成人器械也相當簡陋,“剪刀剪不開東西,血管鉗夾不住血管,止血沒有專門的電刀,只能因陋就簡,就地取材。”在醫護團隊的密切協作下,患兒終于轉危為安,第3天就順利出院。
沒有嬰兒麻醉監護儀,醫生就通過經驗眼力判斷;甚至在手術過程中遭遇突然停電,打著手電筒完成手術……“每一次都很艱難,但看著患者和家屬的笑容,都值得了。”楊小冬告訴記者。
僅憑“哭聲”挽救了一條生命
在“麥樂村”,醫生每一次的盡職盡責,讓一位位患者轉危為安。而現實中,只因為多看了一眼、僅憑不對勁的“哭聲”,一條生命得以挽救。這不是童話故事,而是真實發生在中國第29期援桑吉巴爾醫療隊、省人民醫院麻醉科醫生顧海軍身上的經歷。
多年的手術經驗,讓顧海軍養成了一個職業習慣——習慣性地去聆聽新生兒的哭聲。然而有天當顧海軍正在準備手術時,隔壁產科手術的房門突然開了,“助產士抱著個嬰兒進了我的房間,在角落里面給新生兒做臍帶處理。”此時顧海軍又習慣性地聆聽,然而10秒、20秒……哭聲一直沒有想起,顧海軍立即過去察看嬰兒,“結果發現新生兒渾身烏紫,突發窒息,情況十分危急!”
顧海軍立即對新生兒進行心肺復蘇,“但是面罩通氣失敗了,患兒存在明顯的氣道梗阻,而復蘇臺邊居然沒有必須的吸引器。”憑借著多年的經驗,顧海軍立即將患兒擺放側臥位,面罩加壓加氧,經過一系列的緊急處理,當新生兒響亮的哭聲傳遍手術間,來自世界各國的援桑醫生都紛紛鼓起了掌。在顧海軍的手術室里,常常站著來自世界各國的援桑醫生,他們常常為顧海軍乃至其他中國醫生軍豎起敬佩的大拇指。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