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聲音,我們愿意聽見;
你的關切,我們一同看見。
新江蘇評論員 江一葦
近日,某地消保委打假了一款宣稱和某農業大學合作的蔬菜卷。牽涉的農業大學反饋,學校不開展對外生產經營工作,網絡平臺銷售的蔬菜卷也與學校無關。貼著“高學歷”標簽的零食被打假,也道出當前食品銷售領域的違規現象。
實際上,打著農科院或者農業大學名號的零食并不在少數,我們在購物平臺常看見諸如“XX農科院研制”“農大特色美食”“正宗農大出品”的零食,并且這些產品的銷量都不錯。但根據早前媒體曝光的新聞來看,不少“貼標”的網紅食品涉及虛假宣傳,所謂由某某學術機構“監制”或“研發”并不屬實。
小零食蹭上“高學歷”,背后原因或許并不復雜:消費者相信農科院和農業大學的含金量,既然食品是由以上單位監制或研發,那么質量安全上肯定更有保障、更健康。正是抓住消費者追求健康食品的心理,部分商家才給自家產品貼上“高學歷”標簽,無形之中讓農科院或農業大學給自己背書,刺激消費者購買商品。
加上當前網絡傳播的強大效果,有時候真正與農科院或農業大學合作的產品獲得市場好評后,相似產品迅速掀起“跟風熱”,真真假假的宣傳反而淹沒了誠信商品。還有的企業僅和農科院或農業大學合作了部分項目,前者就“以偏概全”,套用、挪用招牌進行炒作宣傳。這樣看來,全國各地的農科院和農業大學除了埋頭在科研項目上,還得被迫給不同的產品“營業”,實在過于忙碌。
值得注意的是,農科院和農業大學有時并不知曉自己成了商家的“金字招牌”,大部分消費者在購買零食時也沒有專業設備來驗證宣傳的真實性。等到媒體曝光,零食界的“李鬼”這才浮出水面。可已經攪混的“農大零食”,勢必要經歷一番更嚴峻的審視,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消費信任也將受到沖擊。
誰來維護消費者和科研機構的正當權益,就成了我們關注的重點。對于企業來說,想要產品賣得好賣得多固然能理解,可抓住消費者的胃不代表就得欺瞞消費者。無論是出于“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擔憂或是看中“高學歷”標簽形成的捷徑,都不該成為企業虛假宣傳的理由。有時候,恰恰是部分企業的投機心理毀壞了消費者的信任感,進而破壞整個市場的良性發展。企業“做大做強”的路子有多條,與其講大話,不如把精力放在產品線的研發和提高上,用真本領說話。
零食拼“高學歷”是一種虛假宣傳,也是市場競爭中的惡疾。根除惡疾需要多方面的監督合作。近年來,相關部門針對虛假廣告現象出臺了較為完善的法規政策,但實際執行中對涉事企業的處罰金額,與企業龐大的營收相比,反而造成了“低處罰換來高利潤”的錯位。想要扭轉這一錯位現象,有關部門或許還要采取進一步行動,讓妄圖投機的企業心有畏懼。
此外,電商平臺作為網紅零食銷售的主要渠道,不該是單純的中介,也不能把查驗產品真偽的難題丟給消費者。日益完備的互聯網銷售系統中,電商平臺有能力對企業的資質、產品的真偽優劣、商家的準入機制進行把關或審核。只有讓零食界的“李鬼們”無法立足,才可能使更多優質產品獲得公平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