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春風又綠江南岸。眼下正值春耕備耕關鍵期,放眼江淮大地,田間地頭滿滿“科技范”。即日起,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聚焦春耕中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應用,推出“萬象‘耕’新不負春”系列融媒報道,敬請關注。
三月的太湖畔,春雨綿綿。
宜興周鐵鎮的太湖灣蔬果產業園里,辣椒、茄子、西紅柿、甜桿西藍花等蔬菜,在春風春雨的滋潤下,咕嘟嘟地躥著個子。
在這里,記者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蔬菜,但卻是不熟悉的種植方式。
菜農將剛剛坐蒂的小黃瓜一個一個摘除;西紅柿植株剛剛開花,藤蔓沿著繩子開始了空中攀爬;長到20幾厘米高的茄子苗,被干預后分叉成了兩株;田埂上的保溫薄膜,下面是黑色上面是銀色。目前正是追加春肥的好時機,但是這里不需要人工,所有的水肥按照不同的配比,由泵站通過管道將水肥自動滴灌到每棵菜的根部……
“在這里我們正在試驗新的種植模式,提高產量和適口度,一旦成熟了就推廣給周圍的菜農。” 負責產業園運維的江蘇竺西禾和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竺西禾和)董事長陳乙介紹,該產業園由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周鐵鎮14個行政村共同出資建設,與江蘇省農科院、浙江大學蔬菜研究所等高校院所開展合作,并聘請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擔任鄉村振興總顧問。
就說這個會攀爬的西紅柿,產業園采用了浙江農科院的嫁接技術,具有更好的抗性,可以有效緩解菜農因為常年種植一種蔬菜而帶來的蔬菜病蟲害問題。“每畝菜地種植2400株,成活率高達90%以上,畝產在8000斤左右。”竺西禾和總經理奚鵬介紹,當地菜農常年種植一樣蔬菜,西紅柿秧苗成活率只有一半不到,甚至有的絕產,而新技術將西紅柿的成活率大大提高,目前已經開始在菜農中推廣。
在另外一個蔬菜大棚內,記者看到了一種神奇的蔬菜:頭上頂著西藍花,莖部像芥蘭,開花像油菜花,吃起來又像是蘆筍。這就是從大洋洲引進的新品種——甜桿西藍花。奚鵬介紹,此款蔬菜富含鉀元素,口感很清甜,產品銷往山姆會員店等大型商超,本地的零售價每斤超過20元。“目前這個品種我們種了10畝試驗田,一旦產品成熟后就推向菜農,提高大家的產值。”不僅如此,收完的西藍花植株曬干后,還被統一收集起來,打碎,漚肥,然后在產業園內循環利用,循環農業在這里落地生根。
地處太湖邊,因為特殊的“夜潮土”,特別適合蔬果種植,周鐵鎮一直以來就是無錫、宜興的蔬菜供應基地,更是蘇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菜籃子”,蔬菜種植面積14000余畝。但幾十年來“菜賤傷農”,如何讓小而散的種植形成產業,提升農民收益,成為周鐵鎮政府長期以來的思考題。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興農助力產業轉型”成為新的解題思路,而太湖灣蔬果產業園正是壯大蔬果產業的“關鍵招”。陳乙介紹,眼下,一期85畝設施大棚及配套設施已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今年,產業園二期也將啟動建設,建設農產品冷儲區及配套設施。三期將建設農產品交易市場及配套設施,通過建立功能完善的農產品物流產業鏈,強化“產銷對接”、“農超對接”,徹底解決“賣菜難”痛點。園區建成后,可帶動1500戶農戶從事蔬菜種植,解決農村200名農民的就業問題,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 80%以上,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民人均年收入可增收1萬元以上。
策劃:潘青松 杜雪艷
統籌:劉海琴 吳盈青
視頻:鄧宇軒
采寫:劉海琴